江哲民 宁波日报原农村部主任陈康法是我相处较久、接触较多的新闻界朋友。他退休后与老伴一起去上海定居,已有两年多没见面了。今年清明节,他自沪来甬扫墓,节前抽出一天时间特地跑来奉化看我。 那天上午,我去河头路口公交车站接他,看他穿着红灰相间的冲锋衣,脚上一双棕色的旧皮鞋,还是当年跑乡间、走田头,当农村记者时的一副模样。 我与陈康法相识于1988年。那一年,早先借调到浙江交通报社当记者的我,因该报新开设记者站而调至宁波。陈康法那时是宁波日报跑交通的记者,他对我这位新来的同行非常关照,在两个月时间里带我跑了宁波港务局、长运公司、海运公司等交通大单位和各县市交通局。走到哪里,就把我介绍给哪里的领导和相关部室的同志,对我日后开展采访,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陈康法是宁波日报社有名的“快枪手”和高产记者。1989年3月,我和他参加宁波市交通工作会议,会议下午5点结束时,他1200字的报道就写好了,送给即将离去的主管全市交通工作的市委常委、副市长叶信虎审阅后,随即赶去报社发稿。当天采访,当天脱稿,这是陈康法对自己的要求。有一次他在余姚采访,傍晚他急于乘车返回宁波,当时,余姚火车站站台停靠着两列开往南北方向的列车,他竟上了去杭州方向的车,待列车开动后,才知道乘错了方向。在前方站慈城下车后,乘晚班车赶回宁波时已是晚上8点多了,他仍饿着肚子赶回报社写稿、发稿……陈康法对新闻工作的敬业、专一,在宁波日报社有很好的口碑。1990年,他被全国记协授予“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在宁波记者站工作4年时间里,我与陈康法平时一起出去采访,同一题材、同一活动,常常是他写他的,我写我的,偶尔也会合作写稿。1989年12月,我和他去宁海深甽参加宁波市南片长运公司经理工作会议,临行前,他打电话给我,说他曾跟过航行于奉化西坞至宁波的西坞客轮一趟船,想在会议间隙,写一篇西坞客轮船员20年坚持学雷锋、为旅客和奉化江两岸群众做好事的稿件,要我带上我从前写的有关西坞客轮的稿子和材料。当晚,我与他在房间里就稿子的结构探讨一阵后,他就动笔了。凌晨2点,我一觉醒来,见他嘴里啃着苹果,一篇标题为《奉化江上的雷锋船》的3000多字的通讯已经收尾。我起来看过稿子后,他没让我再睡,两人一起修改,一直忙到凌晨4点。这篇稿件在宁波日报《大视野》专版以半个版面的篇幅刊发后,宁波市总工会向全国总工会推荐“五一”劳模集体的天平,向西坞客轮倾斜。次年5月,西坞客轮荣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状。 1992年8月,我离开宁波,入职奉化日报社,陈康法与我联系一直没有中断。每年杨梅上市时,他带朋友去慈溪采摘杨梅,总要把我叫上。在宁波时,我与他说过啥时一起去武夷山旅游一趟,此事他记在心上。2004年夏天,宁波市一家旅行社有一趟旅游专列从宁波直达武夷山,他约我同行,并再三关照,他们是两口子出行,要我也把老伴带上。 陈康法无论在要闻部,还是以后在农村部,来奉化采访,常常会把我拉上。1998年3月,他与要闻部记者唐慧卿来采访原奉化市城建委副主任吴雷廷。得知我多次采访过吴雷廷,情况比较熟悉,要我在采访中予以协助,并特地向我们报社老总打招呼。在他们采访的一个星期里,我帮他们联系了城建委、环卫处等多位采访对象。一个星期后,一篇长达7000字的记述好公仆吴雷廷的人物通讯《“我是人民之牛”》在宁波日报头版以整版篇幅刊出。当天上午,陈康法给我打来电话的头一句话是:“老阿哥,谢谢侬!” 相聚是短暂的。在河头路口公交车站送别时,我邀这位结识30年的老朋友在7月水蜜桃上市时再来奉化,品品奉化的水蜜桃,会会奉化的老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