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袁伟鑫 木质的旧玻璃柜台里摆放着各种手表,表带上标着价格,旧的修理台被四面玻璃包裹起来,修理台的一角早已被磨得锃亮,门口挂着的一张被刷成白底的铁牌上画了一块手表,旁边用红字写着“王明阳精修手表”……位于江口街道南渡马路边的这家钟表维修店,“80年代风”的招牌陈设和旁边的店铺相比,多了几分光阴的味道。店主王明阳是位79岁的老人,却还没放下手中的镊子、放大镜,依旧在滴答声中修补着“时光”。 “只要是手表就没有修不好的,不过来修手表的人少了很多,都是老顾客。”王明阳修表已有60个年头,经他手修过的手表不计其数。王明阳父亲年轻时在上海亨得利手表行学艺,后来在江苏海门开了家钟表店。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明阳父亲携家带口来到了江口开店,最后将店迁至南渡。“一开始父亲在江口工艺社负责修表,我就帮一下忙,看着看着就会了。”王明阳说。 “那个时候修表匠比较吃香,修表还要去奉化考试,我是上世纪七几年的时候考的,100多人中只有10多人考试合格。”王明阳说,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婚嫁的三大件,一块手表要100多元,还要凭票购买,很多人买不起,自然十分爱惜,坏了会拿到修表店维修。90年代,各种价格亲民的石英表、电子表普及,随之而来的,也是整个钟表修理行业的逐渐衰落。 尽管没有了当年的辉煌时光,王明阳的修表行隔三差五还是有顾客上门,有些甚至从城区开车到南浦找他修。“手表里的零件虽然多,但是只要知道手表是怎么转的,换个零件就能修好它,石英表一般就换机芯了。”王明阳说。虽然顾客少了,但修表的流程、技术基本和几十年前没什么区别。和从前一样,王明阳每个月去宁波的修理部购买零件和手表,用的也还是父亲留下来的工具,似乎光阴依旧停留在那个年代。 虽然年近杖朝之年,但王明阳眼不花手不抖,把绣花针大小的齿轮装进表盘里,依然没什么问题。“教过几个徒弟,他们早就没有做这一行了,除了大城市,一般的修表行生意都不行了,我现在也是闲不住才守着这个店的。”王明阳说,他也不清楚自己还能修多少年,不过和手表打了一辈子交道,如果真不干了,也会不自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