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A6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1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夏蚕豆

    陈峰

    父亲用锄头把地刨开,把蚕豆种放进孔里,再盖上泥土,那泥土就是蚕豆的棉袄,它就这么睡在地里。这么冷的天,蚕豆会发芽吗?别担心,等春风拂过山冈,春雨润过土地,那初生的芽儿就会试探着从地上冒出来,施施然,伸个懒腰,觉得这阳光的温度是友好的,那么就开始大着胆子,今天一个样,明天又是一个样,直到蚕豆花开出来,像一羽羽的黑蝴蝶,多热闹呀,上下翩飞在枝叶间。不多时,枝桠间也生发出一节节的豆荚,小小的,短短的,最后长得大大的,长长的,显现出粗壮的个头,终于,在立夏前后,大人把它搬上餐桌做了主角。

    在家乡,把蚕豆叫成倭豆,相传跟戚继光抗倭有关。蚕豆,因为是立夏那天的必吃菜,所以也叫立夏豆。大人们常常会把刚上市的蚕豆用一条线一颗颗串起来,结成一个圆圈,熯在饭镬头,熟了,晾凉,拿出来套在小孩的脖子上,那是多么地引人注目,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可见一斑。那孩子,摘一颗,又摘一颗,吃得脸上眼中都是得意。那脖子上的蚕豆一颗接一颗像叠罗汉一样,所以又有罗汉豆的叫法。但为什么叫蚕豆呢,说是蚕豆成熟的时候,正是蚕事开始的时候,于是叫了蚕豆。清代有慈溪人严恒曾写过一首诗叫《蚕豆》,起首两句就是,“田家豆熟逢蚕月,小荚丛生竟类蚕。”不过,据《中国蔬菜名称考释》里解释,“它扁平,略呈长筒或葫芦形,状如‘老蚕’,故称。”不同说法各持己见,但有一点是定论的,那就是蚕豆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所以有些地方叫它胡豆。

    蚕豆种起来省事,几乎不用怎么去伺候它。任它在田里,你把它种在四四方方的田里也好,种在边边角角的位置也好,从不挑肥拣瘦,因此深得乡人的喜欢。于是在田头旮旯,随时可见,这边有几株,那边又有几株,都长得精精神神。清代乡人孙事伦也曾写过一首《罗汉豆》,“倘具大慈悲,普济人间食。”对这种平凡的食物寄寓了极大的希望。

    蚕豆的青春期很短暂。豆的顶端嵌着一枚青青的月牙儿,有人叫它嘴喙,也有人说它戴了顶帽子,这时候的蚕豆是可以连着皮一起吃的,嫩而不粉,鲁迅先生说盐水煮罗汉豆最好吃,对的,最好吃的莫过于清煮,把它当闲食,淡口吃。

    母亲会过日子,要把它做成一道菜,能下饭的,叫豆绒酱。把蚕豆从豆荚里请出来,豆荚像沙发一样,里面软绵绵的,像一片云彩。摘掉豆的帽子,剥出豆肉,两片豆肉就成了豆绒,又青又翠。所需的食材是正上市的小笋,切成薄薄的圆圆的小圆圈,还有调味的咸齑,切成碎末,三者混入一锅,滚起即勾芡,就是一道美味的时令菜。豆绒酱也只有在上市的时候才能这么吃,过季就徐娘半老,变豆板了。

    立夏那天,鲜蚕豆是不可少的角色,做成豆绒饭,糯米加豆肉,如果有条件,再加几片咸肉,一起焖,熟透后,用铲把饭和豆绒、咸肉搅在一起,那豆绒早已没有招架之力,一碰,就软绵绵,和糯米饭不分彼此,白色的米饭,青色的豆绒,咸肉油汪汪的,油肉透明,白肉红艳艳的,这一锅饭该有多么的好吃啊。

    一个月后,蚕豆便进入了暮年。进入暮年的标志是它的帽子由青转黄,摘掉嫩黄色,那一轮月牙儿是黑色的,像弯弯的一条睫毛。这时候,剥掉它的壳,里面的豆肉是黄的,也有白的,吃起来是粉粉的,做成豆绒酱显然是不合时宜了,做成蚕豆煲,或葱油蚕豆,还是光光鲜鲜的一道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