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义琛 陈东晓 陈丽 2017年,司法部针对监狱管理、社区矫正特殊人群管控主动创新体制机制,将“不跑人”的底线安全观深化为使罪犯“不想跑”和向社会输出合格“产品”的治本安全观,由“治标”向“治本”转变。作为与监狱行刑相对的“围墙外”刑罚执行方式的社区矫正,其本质是利用社区对服刑人员进行矫正,继而使其复归社会,改善生存状态。 社区矫正教育矫治现状 2007年,奉化正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成立由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财政、人社、民政、教育等13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局,具体职能由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机构承担,基层司法所负责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教育、帮扶等工作。 根据对11个基层司法所、2个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的走访调研来看,目前奉化社区矫正工作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是专业力量不足。目前,锦屏、岳林、江口、莼湖、尚田配备司法助理员3人,其中1人负责社区矫正工作;溪口、萧王庙、大堰、西坞配备司法助理员2人,其中1人负责社区矫正工作,裘村、松岙配备司法助理员1人。司法助理员在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同时,承担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普法宣传等司法行政工作,以及征地拆迁、综治维稳、联村帮困等基层事务,一人身兼数职。 二是硬件条件较差。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教育和社区服务需要有专门的场地,但从各镇(街道)的走访来看,目前尚未有镇(街道)为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教育、社区服务配备专门的场地和基地,有些镇(街道)的社区服务以“打游击”的方式开展,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劳动呈现出不规范的状态。 三是管理教育方式落后。不发生脱管、漏管的底线安全观仍占据多数,导致“重监管、轻教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教育以传统化的集中学习为主,社区服务也局限在敬老院服务、交通秩序维持等传统方式,缺乏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行个性化、系统性、全面性的改造。 四是工作机制不健全。从目前的社区矫正实践来看,社区矫正工作移交司法行政机关后,其他相关部门很少问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亦没有规范有效的机制,导致司法行政机关“单打独斗”,而没有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社区矫正“奉化模式”的探索 针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区司法局以创新破题开路,探索构建符合社区矫正工作规律、具有奉化特色的社区矫正监管教育帮扶体系,并选取浙江捷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和“何美蓉道德模范工作室”这两个社会力量作为创新尝试,在奉化本地尚未有专业从事社区矫正社会组织的前提下,孵化培育了两家专业公益——“捷达阳光家园”和“新翼家园”,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去标签化、专业化的管理服务。 (一)专业力量参与破解人员不足难题 区司法局依托捷达物业有限公司在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岗位培训、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何美蓉道德模范工作室”在道德模范感召力、慈善义工志愿者队伍等方面的特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合作,分别成立“捷达阳光家园”和“新翼家园”两家社会公益组织,承接锦屏和岳林两街道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心理矫正、走访帮教等工作。两大社会组织组建专门的人员队伍,制订统一规范的学习教育、社区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考核奖惩等工作制度和流程,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专业化的管理服务。 (二)搭建多类型服务平台弥补硬件条件不足 针对社区服务种类少、硬件条件不足等问题,以“捷达阳光家园”“新翼家园”为中心,借势借力,搭建“1+X”社区服务体系,分别与区人民医院、区公交公司、区慈善总会、养老院、福利院等多家单位合作,建立社区服务基地,建立多元化社区服务项目菜单,如“捷达阳光家园”推出导医、助残、慈善义卖等公益服务;“新翼家园”推出文明城市创建志愿者、小草志愿者广场服务、走进敬老院、公益婚姻介绍等服务。捷达阳光家园专门购置了“捷达阳光志愿者服务爱心车”,做到“爱心车开到哪里,好事做到哪里”,常态化推进敬老爱老、爱心献血、平安志愿行、靓城清水行动等品牌志愿服务活动。 (三)个性化精准帮教替代大水漫灌式教育 以“矫正重在矫心”为核心,主动转变传统“填鸭式”集中教育,每月不定期开展“法治课堂”“道德课堂”“红色课堂”“健康讲堂”“技能讲堂”等各类学习讲座和交流活动,社区服刑人员可根据内容、时间自主选择、自由组合,教育实效不断提升。至今,“捷达阳光家园”“新翼家园”两个基地的受教育社区服刑人员达1825人次。为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建立内心自信,重塑健全人格,两大基地专门邀请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评估等,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调节不良情绪,克服心理障碍。 (四)以帮促矫从根源上消解再犯罪可能 坚持人道化、精准化管理教育,建立完整的人员信息档案,根据犯罪类型、矫正类别、矫正表现、性格特长、年龄性别等不同情况,开展分类教育、个别教育和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结对的社会帮教,针对不同困难和需求,扎实开展困难帮扶,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帮扶措施。 社区矫正教育矫治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理念调整管理模式 调整过度政府化、行政化的工作模式,改变“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组织签订协议等方式,实现政府职能的“社会化”,逐步形成党委政府指导、司法行政机关具体实施、各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发展壮大社区矫正专业力量 人员是做好工作的基础,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质量,应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或者组织专业社工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同时,加强社区矫正队伍专业素质,一方面要严格准入机制,吸纳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加入,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训,完善考核奖惩,督促作用发挥。 作者系区司法局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