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雅虹 陈丽 根据省司法厅关于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部署,结合区委区政府“四联四跑”服务年活动,今年以来,区司法局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社会民生需要,以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不断提升企业、群众、基层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足需求导向 提高服务企业“含金量” 高标准谋划专项行动。围绕“三服务”工作要求,出台《奉化区司法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法治宣传、金融风险防范和知识产权保护、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优化民营企业用工环境法律援助、结对帮扶服务等6个专项行动,落实责任科室,分解任务要求。建立企服责任人联系企业制度,选派区管干部、中层干部等6人担任7家区重点企业的企服责任人,定期走访企业,精准把握企业堵点和难点。 高质量推进联动服务。不断强化法律顾问作用发挥,组织全区37名律师和32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采取“联合式、组团式、单个式”等形式,为全区95家民营企业、7家工业园区(包括商会和协会)提供专项法治体检,有效化解企业法律风险,截至目前,累计解决法律问题、提供反馈意见、提出法律建议等141个。同时,积极参与“企服值班周”行动,选派分管领导和职能科室负责人各1名,联合金融、水、电、气供等部门组成服务小组,轮流进驻区企业服务中心值班一周,线上线下全方位受理、解决企业需求和困难。 高要求抓好源头防范。加强涉企矛盾纠纷排查,深入排查民营企业劳动争议、工伤事故、破产重组、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坚持“抓早抓小,应调尽调”,合理配置调解力量,对重大疑难复杂企业矛盾纠纷,联合当地综治、法庭、公安等部门联动调处。一季度开展涉民营企业矛盾纠纷排查28次,排查出纠纷227件,受理矛盾纠纷30件,其中202件导入法治轨道。健全涉企调解组织建设,先后在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旅游等涉企重点领域和行业建立调解组织,全区已建成以甬台众创小镇调解工作室为代表的调解组织24个。筹备建立民营企业纠纷调解咨询专家库,提升调解专业水平。 高频次营造法治氛围。加强法治宣传进园区、进企业、进市场等专项宣传活动,重点普及企业用工、环境保护、防范金融风险等法律知识,如利用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专场,组织律师、志愿团队等进驻人才市场,现场解答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法律咨询。强化“以案释法”引导功能,及时更新“奉化普法”微信、掌上奉化等平台以案说法专栏,通过个案剖析,以事说法、以理讲法、以案宣法,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充分发挥普法讲师团作用,开展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巡回宣讲,强化企业合法经营意识。 立足效果导向 突出服务群众“靶向性” 推行领导接待日制度。依托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窗口,建立局领导接待日机制,领导班子成员每月固定半天到窗口值班,现场解答来访群众疑问。今年以来,累计值班6次,接待群众13名,解决问题5个。推行领导联系基层党支部、司法所等制度,要求班子成员定期下支部、下村走访,掌握实情,累计走访12次。 建立对口帮扶机制。以服务群众为导向,积极参与全区“联村社、跑村社”活动,领导班子成员与大堰镇7名困难群众结对,7个职能科室均与1名以上困难群众结对,局党总支对口联系锦屏街道东门社区,结对帮扶大堰镇董家村,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定期送去温暖,帮助实现“微心愿”。 加大法律服务力度。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推行“容缺受理”“紧急情况先行受理”“法律援助审批主办责任人”等制度,为群众提供高效的法律帮助。针对金融诈骗、网络借贷、套路贷等群众关注热点,通过报纸、电视、微博、微信等载体开展专项法治宣传,提高群众风险防范意识。 立足过程导向 提升服务基层“满意度” 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以善治为目标,加大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体系建设推广力度,去年创建市级“三治融合示范村”23个,树立了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滕头村、“全国文明村、省级民主法治村”金峨村等为代表的一批“三治融合”建设典型和样板。加强对各级民主法治村(社区)的创建指导和检查,精心培育申创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6个、市级12个、区级116个。目前,全区已成功创建全国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个、省级19个、市级37个、区级290个。 深入推进农村法律顾问制度。全面实施“法律服务进村为民工程”,深化村(社区)法律顾问配置,通过因地制宜、因需制宜,重新调整村(社区)法律顾问,目前,全区393个村(居)已实现农村法律顾问全覆盖。推行村(社区)法律顾问“六个一”制度,引导法律顾问主动联基层、跑基层。 深入推进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围绕改革实质,牵头启动证明事项清理工作,明确清理范围,按照“谁设定、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重点清理排查了各部门要求企业和群众提供的“奇葩”证明、重复证明、无谓证明及证明材料过多过滥等问题,累计梳理出需要清理事项323项,确定取消1项,向上级部门提出取消建议162项,保留建议160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