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露 在奉化,弥勒佛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在高速口笑迎天下客,在中山公园观望奉城的变迁,在小区广场和垂髫童子游戏……最著名的当属位于中国佛教五大名山雪窦山的全球最高坐姿铜铸露天弥勒大佛,左手提布袋,右手握佛珠,慈眉善目,笑看人间。 2008年奉化提炼城市精神,其中“和乐”一词就源自布袋和尚。2011年5月,民间文学“布袋和尚传说”被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奉化屈指可数的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 从故事到历史 囿于“传说”这一文学形式,“布袋和尚传说”不似奉化的另两项国家级非遗——布龙与走书易于表演和传播,因此这项国家级非遗得来更是不易,其中一位老人在“布袋和尚传说”的搜集、保护、传播等方面功不可没。他就是张嘉国,1943年出生于奉化长汀村,是布袋和尚的老乡。 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张嘉国,打小就爱在大树底下听老人们讲布袋和尚的故事。“每次老人们讲布袋和尚的故事,别的小孩都跑去玩,只有我,拉都拉不走,总爱接着问‘那后来怎么了?’”回忆童年时对布袋和尚的痴迷,如今70多岁的张嘉国直言,“布袋和尚传说”的种子就是从大树底下“讲天话”开始在他心里萌芽的。年幼的张嘉国还爱看各种布袋和尚的书籍。“有一天我在奶奶收藏的家谱中看到了布袋和尚的记载,这让我想到了或许布袋和尚并不只是传说,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但是,张嘉国还没来得及梳理清楚其中的关联,1966年,“破四旧”之风就席卷了全国。 历经千辛万苦,张嘉国将《奉化长汀张氏宗谱》完好地保存下来。也正是因为这本宗谱详细记录了布袋和尚现身、成长、出家、圆寂,以及埋骨佛塔和碑林所在,为确立“布袋和尚传说”出自奉化提供了有力佐证。 从碎片到集成 日历翻到了1982年,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让张嘉国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各种传说故事。30余年来,张嘉国已整理、完善布袋和尚传说百余则,部分故事作为当地乡土教材广泛传播。 2009年9月,张嘉国被认定为“布袋和尚传说”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既然认准了这个身份,他自然不满足于单靠嘴来讲述布袋和尚的故事,他觉得用文字的形式写下来,能流传得更加久远。 2012年初,这个只念了一年师范的老人买来电脑,在孙子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打字,至2015年3月,他搜集、整理、编撰、录入11万多字的《布袋和尚长汀子》一书终于付梓,全书收录布袋和尚传说100多则,发掘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纠正了不少广泛流传的谬误,可谓是他心血的凝集。 从现在到未来 除了保护,非遗更需要传承。30多年来,张嘉国坚持通过各种途径和平台讲述布袋和尚的故事。2004年春,他全程陪同央视四套记者拍摄布袋和尚传说的专题记录片,把布袋和尚现身、生长奉化长汀村,出家、圆寂奉化岳林寺,弘法、造福雪窦寺,葬于奉化封山佛塔这些事实推向全国。此外,他通过弥勒故事演讲会、凤凰卫视《人间弥勒》纪录片、央视“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等平台广泛传播布袋和尚传说,可谓不遗余力。 但张嘉国也担忧,“布袋和尚传说”的传播正陷入后继乏力的窘境,毕竟靠他一己之力,终归水平有限,能力不足。“我想来想去,传承还是得从小娃娃做起。”据张嘉国介绍,他目前正跟实验小学、区非遗办对接,争取早日将“布袋和尚传说”特色课程送入校园,由孩子们将“布袋和尚传说”传承下去。 张嘉国说,此前《布袋和尚长汀子》一书因印刷仓促,里面有不少错别字。如今他已作了修改,并自费印刷了第3版。“这样才能将它作为乡土教材送进学校,不误人子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