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小风 刚拿到此书时,就跟友人因为“艽”字的读音争论了一场。我认定读“jiāo”,他不置可否。于是当场百度,万能的度娘说,艽是多音字,第一种念jiāo,指一种主治风湿痛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第二种念qiú,有两个意思,一是远荒,即艽野。二是禽兽巢穴中的垫草,例如“禽兽有艽,人民有室”。那么,艽野应该念作qiú野?我不信邪,翻开书,果然有注释:艽(jiāo)野,荒远之地,本书用来指代青藏高原。 我很快就看完了书,脑海里却开始反复出现这样的片段: 我叫西原。 第一次看到他时,我16岁。 他率领部下来我伯父家做客。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汉人。哦,我是藏族人,从小在一个叫贡觉的地方长大,伯父算是那一片最大的官。那天,客人们围坐在院子里边吃东西边观看歌舞表演,我则躲在廊柱后偷看这些奇装异服的汉人。 那么多客人,我一眼就注意到了他。他清瘦、英挺、目光沉静,吃东西细嚼慢咽,跟人说话时神情专注,面带微笑。我的伯父彭错高大威猛,但是在他身边却毫无气势可言,包括后来他夹杂在我体态肥硕的族人们中间玩比射箭,瘦弱的他几乎隐形,但最终获胜的却是他。 他谦虚地说,他从小练习拉弓射箭,赢了也不稀奇。伯父就让人牵来十几匹良马,让他参与我们藏民擅长的马术比赛,他欣然应允。 我赶紧学着男人的样子将头发一束,袒着右臂,跨上了那匹名叫闪电的快马。我先慢慢在外围兜圈子,一边观察他的动向。一开始他有点傻,等马到了立着竹竿的地方才弯腰伸出手去拔,结果不是错过就是失手,场里场外笑声一片。但很快他就掌握了窍门,骑马速度加快了不说,还能连续拔起两根竹竿了。是时候了,闪电风驰电掣间就超过了他的马。就在这个瞬间,我俯下腰肢几乎贴地,左右开弓以迅雷之势将竖立的五根竹竿连续抄在手中。坐回马背之前,我假装借力拧身看他,只见他手执三根竹竿,目露惊讶之色,一脸的难以置信正渐渐变成欣喜。我轻拽缰绳,胯下闪电立即慢下了脚步,他的马蹄声哒哒哒追上来,全场一片欢呼。并驾齐驱时,我偷偷抬眼看去,正好遇上一双深邃的眼睛,像两潭井水,里头的吸力令人晕眩。我听见自己的心跳盖过了马蹄声。 …… 这是我根据书中内容所展开的想象。本书作者于1909-1912年间进出西藏,出生入死,所历艰险超乎想象,所娶藏女西原万里相随,搏命辅佐,最终抵达内地,却因感染天花病逝。时隔27年之后,作者为爱人西原写下了这本薄薄的回忆文章,并以泪水画上了此书的最后一个句号,“余述至此,肝肠寸断矣。余书亦从此辍笔矣。”作者与西原之间的深情可见一斑。然而这绝不是一本言情小说,而是一部记录着历险与战争,爱情与友情的旷世奇书。晚清的文言文不怎么艰涩难懂,加之陈渠珍才情旷世,通篇读来只觉得字字珠玑,写景精到绝艳,叙事平实坦诚,写情催人泪下,实在不可多得。 全书除自序、要例及总叙之外共十二章节,大致可分两个阶段:一是入藏。时代背景是印英觊觎西藏,达赖欲投外敌,清廷因而派兵干预,陈渠珍因其卓越胆略被任命为管带,随川边大臣赵尔丰入藏,参加多次平叛战役。此段主要记录藏地风云事件,也不乏当地人文习俗,节奏相对平和。二是东归。时因内地发生武昌起义而政局突变,直接影响藏境安定,在藏清军军心瓦解,统帅被杀,哥老会崛起,陈渠珍被推至风口浪尖,毅然弃职东归,途中误入羌塘大草原——那是真正的绝境,茫茫荒漠,渺无人烟,“步行万余里,历时七月余,其间绝食五月,绝火二月”,此段经历险象环生,人性沦丧堪比梦魇,人间残酷莫过于此。到最后,出发时的115人仅剩7人生还。如今,许多有志于行走川藏线的勇敢人儿已将此书当作藏地历险参考笔记,奉若神明。 全书的另一看点,是作者对藏地人文、风景、民俗、物产的介绍,如猎麝取麝香、野番的原始生活等,因其独特而趣味十足。书中还写到权谋与人性,无不鞭辟入里,令人印象深刻。还有陈渠珍对同赴藏地的战友之情,及与其部下同在荒原求生的患难情感,但我认为此书最出彩的地方,在于西原万里相随、生死与共的倾世真情。作者对西原的刻画,没有肉麻的吹颂,只有简单的叙述,但这个藏女的勇敢聪慧,至情至性,读之让人唏嘘垂泪,感慨不已。摘几段有关西原的文字: 余见此地,两面受敌,不如退下河边,乃挥兵徐徐退下。有石坎,高丈许,西原先余纵身跳下,以手接余,余随之下。 ……断食已两日矣,饿甚。所储干肉,仅余一小块。以其半分西原食之。西原坚不肯食。强之再,泣曰:“我能耐饥,可数日不食。君不可一日不食。且万里从君,可无我,不可无君。君而殍,我安能逃死耶。” ……一夜,余登山溲便,距宿地仅一二十步。西原持枪伴余出,忽见黑影蠕蠕而动,谛视之,狼也。西原叱之,不动,开枪击之,始反奔去…… 后来,滞留西安穷困潦倒的陈渠珍在友人的帮助下,将西原安葬于西安城外的雁塔寺下(复又移灵柩于湘西)。 艽野有涯,人性无涯,世间余恨悲欢终究会被时光过滤,化成尘埃。只祈望他们已牵手来世,再续前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