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珞 通讯员 赵伊丽 毛节常 走进大堰学校中学部教学楼,每层楼的文化墙上都展示着该校特色拓展课“捏花草”的相关内容,前不久,米塑“捏花草”入选了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3年以来,该校教师邬美红向大堰唯一的米塑“捏花草”传承人程定苗学得了这门手艺,并将其创新丰富。 米塑“捏花草”起源于明朝中叶,是以米粉为主要原料,调成不同的色彩,用手和简单的制作工具,捏出各种花草、动物和人物造型,寄托着吉祥寓意和美好愿望。每逢喜庆节日、婚丧嫁娶或庆祝寿辰,大堰的居民都要捏制米塑,中看又能吃,是当地的一大民俗特色。 由于资料匮乏,早期艺人已难以稽考。据民间艺人言传,奉化米塑并无系统的传承谱系,而以心领神会、口口相传为主,艺人间也无正儿八经的师徒之称,需要的只是眼尖、心灵、手巧。大堰镇的程定苗从小在家乡受“捏花草”艺人董德贵等人的耳濡目染,成为了米塑“捏花草”传承人。如今,邬美红又成为这项手艺的年轻传承人。 84岁高龄的程定苗年轻时偶然为亲戚“捏花草”,没想到从此与其结缘。随着年岁渐长,他苦于自己的手艺没人传承和发扬。6年前,经镇领导推荐和大堰学校校长的“牵线搭桥”,又出于对米塑“捏花草”艺术的喜欢,大堰学校美术教师邬美红上门拜程定苗老人为师,学起了米塑“捏花草”的手艺。自此,邬美红每有空闲必到程定苗家拜访学艺,有时会带着学生过去。大堰学校也邀请程定苗每周一去学校教学生“捏花草”。 因为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也不高,又有了“群众基础”,2014年起,大堰学校正式将“捏花草”定为拓展课。从那时起,几乎所有学生都学过这门手艺。原本是资深民间艺人掌握的手艺,现在灌注了孩子们的灵性后有了新变化,也更向艺术化发展。这些小小传承人突破了传统的造型,让米塑“捏花草”变得花样百出,有的充满童趣,有的栩栩如生。邬美红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也动脑筋改良,在米粉里加入甘油,改变了米塑只能在米团热的时候捏的限制。她还把指甲油当做米塑造型里的“汤”和“油”,既保持了米塑造型,又增添鲜艳度、亮度和真实感。渐渐地,大堰学校的米塑“捏花草”有了名气,有时镇里搞活动,邬美红和学生会被邀请制作“捏花草”,作品作为活动现场摆设。她的有关“捏花草”的论文、课题和学生作品,也多次获得全省、宁波市美术教学比赛的奖项。 去年,该校在小学部教学楼还开辟了“捏花草”工作室,陈列了师生的优秀作品,有端午龙舟、金猴抱桃、奉化水蜜桃等。大堰商会还出资赞助了这门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工作室添置了一批制作工具。 但是,同很多非遗项目一样,尽管在当地有孩子们学习“捏花草”,可当他们升学、打工走出大山后,就会面临传承人的流失。而且,随着年轻人的外迁,大堰学校的学生也在逐年减少,今后,怎么样把这项民间的手艺传承下来,是邬美红和陈定苗思考的问题。不过,对于年轻的邬美红来说,怎样创新“捏花草”题材是她眼下最关注的,她还希望能有机会在“捏花草”技法上得以深造,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观赏度,更有价值。 图为邬美红的“捏花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