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6月1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劳动,校园生活的主旋律

    夏传德

    我们上学时,受到的是“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那时,学校对劳动教育是重视的,安排也是科学的。小学低年级有诸如剪纸、折纸等手工劳动课,让小朋友动动手。当然还有自我服务性劳动,参加教室卫生整理,擦擦课桌椅、门窗。到了高年级就有劳动课,学校旁有块地,供五六年级学生劳动,种青菜、种芋艿。操场里跳高、跳远的沙坑要沙子,有时劳动课会安排搬沙。那时候我们就会到剡溪边的沙滩,用家里带来的脸盆装好沙子,再送到学校去。

    1957年,“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成了校园生活的主旋律,成了突出政治的实际行动。1958年春,读初二时,我们背起铺盖上山,到十里外的山村安寨扎营。先是砍柴斫树,接着是烧山,最后是开地种玉米,足足劳动了半月。学校还组织学生勤工俭学,那时,溪口办了酒厂,需要从棠云把酒埕运过来。酒埕是易碎品,手拉车运送不合适,动用学生劳力,每人挑两只也不重,又安全。于是学校把这个业务接了来,近一百人,浩浩荡荡,每次来回30里把两百只酒埕送到酒厂。

    除了这些,学生还要经常参加公社劳动。曾记得1958年11月,学校接到公社通知,让我们去离学校十里外的联胜大队参加十天秋收劳动。我们一组八个人住在一户农户楼上,打地铺,吃饭是大队食堂。八个人一部脚踏打稻机,大家轮流工作。

    在大炼钢铁的热潮中,学生干过很多活。穿上草鞋到二十里外的岩头村猪头岭挑铁矿石,用铁榔头敲矿石,上山挑炭供炼铁用……

    初中毕业升入师范后,还是政治挂帅、劳动领先。学校是新办的,我们参加建校劳动。一星期时间,一天三趟到西溪砖瓦厂挑砖头。新建的学校没有围墙,我们到城西岙背竹子,自己动手编篱笆当围墙。学校还办了畜牲场,平地基,用毛竹搭屋架,打草扇盖顶,养羊猪鸡鸭,劳动课打猪草,晚上轮流值班。再有就是每周半天正常劳动课,需要上山开地垦梯田,种桃树、种马铃薯。

    劳动当然是艰苦的,不过那时学生思想单纯,老师讲啥就做啥,大家一起劳动也不感到厌倦。现在回过头想想,一个十五六岁孩子要参加这么繁重的劳动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也不合情理。不过,苦难是一种磨练,劳动可以让青少年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也有利于青少年独立的品质、勤劳节俭的美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那时的劳动增强了我们的意志和毅力,给以后工作、生活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想到这些,我感到现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缺少劳动教育。如今,在很多父母和老师的眼里,只要孩子有特长、学习好,就能“一好遮百丑”,劳动自然被排在末位。然而,这个被现代人忽视的“劳动”,恰恰对孩子的成长和他们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私以为,学生应该以学为主,但劳动还是应该成为青少年成长的一门必修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