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敬小学505班小记者 阮含曦 我的太外公今年96岁,平时佝偻着身躯,总是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对着我们微笑。但当我们问起他年轻时的光辉事迹时,太外公就会直起腰板,高声激动地跟我们讲述他骄傲的往事。仿佛又回到了他年轻的岁月里。 太外公从小父母双亡,和妹妹相依为命。他为了维持生计,干过各种苦活累活,吃百家饭长大。太外公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在他被选为村支书的那一刻起,他就暗暗发誓一定要报答百姓,为百姓谋福利,不辜负百姓和党对他的期望。 太外公言出必行,平时对自己要求严格,在他当村支书期间,不管村里的大事小事都事必躬亲。不管亲疏,凡事都是一碗水端平。吃亏在前,享受在后。慢慢地得到所有村民的爱戴和信服。整个小村也渐渐有了集体的凝聚力。 渔村没有合适的可耕田,整个村子的生活水平基本处于勉强度日的地步,处处为村民着想的太外公,想到了出海捕鱼,为村民解决温饱问题。他这么想,也开始大胆的干。因为太外公已经在村子里凝聚了很大的号召力。所有村民就跟着他踏上了近海捕鱼的新征程。 他们集全村之力,打造适合近海捕鱼的渔船。并在渔船下水后的第一时间就出海。他们乘着渔船,在海中央停下,开始撒网,过了十来分钟,渔民们就把网拉起来。但捕捞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太外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直坐在船头想办法。通过一夜的观察,他发现是渔船的发动机声音让鱼群不敢靠近。他打算换个捕捞方式,把渔网两端绑在两条渔船上,网在中间,两条渔船一起开进,将鱼群兜进网中。当时根本没有这种类似拖网作业的方式,很多村民都觉得这个捕捞方式行不通。但村民看在太外公平时为村民处处着想的份上,大家决定试一试。(毕竟当时柴油是非常稀缺资源。要大家去尝试这种新的捕捞方式,不是那么容易)。 “轰隆轰隆”渔船开动了。开得飞快,转眼间,从海的一侧开到了另外一侧。渔民们带着疑惑又激动的心情拉着网,一同拉网的太外公也很紧张。“哗啦”一下,整个渔网提了起来。“吧嗒吧嗒”密密麻麻的黄鱼不停在网里扑腾着,跳跃着,弹起来好高似乎要跳到海里去。计划成功的太外公也像这扑腾的黄鱼似的,跳了起来。 回到岸上的时候,渔民们把装成一担担的黄鱼一一过称。总重量竟然有一万斤!是有史以来出海渔获最多,也是最高产值一次。卖得的钱让渔民们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整个村子开始走向富裕的道路。 我这位将整个人生都扑在村民身上的太外公叫王能友,曾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并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过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国家渔政局的领导都亲自到这个小渔村去走访,与太外公促膝长谈。太外公也毫无保留地把他的经验贡献出来,带动了一大批渔村经济的发展。 正是这位朴实无华的老人,他的一生都为百姓提高生活质量,而无私的奉献着他的能量。指导老师 林珠泽 教师点评: 红船精神离孩子们生活越来越远,该同学却发现了身边鲜活的“红船人物”,并对该人物进行了系统了解,红船精神就在该同学心中落地生根。全文细节描写十分生动,带给读者画面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