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邬雪珂)进入6月,很多市民发现,蚊虫增多。昨日,记者从区疾控中心了解到,从4-5月监测数据来看,蚊密度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随着梅雨季节来临,蚊子的繁殖已进入高峰期,市民应积极防蚊驱蚊,注意蚊媒传染病。 据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科长董维波介绍,蚊子的活动受到气候的限制,在15℃以上开始出没,20℃以上开始繁殖,25℃左右最活跃,一旦环境温度持续超过30℃,卵无法存活,蚊子数量则会有所减少。 蚊子的主要危害是传播疾病,比如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等。尤其是近几年国内发生的由输入引起本地暴发的登革热,就是白纹伊蚊传播引起的。区疾控中心根据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监测指标布雷图指数可判断登革热传播风险。从监测数据来看,今年5月份的布雷图指数已高于20,意味着我区出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后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很高。及时消除白纹伊蚊孳生地,尤其是各种小型积水,不断降低其幼虫密度和登革热传播风险,需要市民共同的参与。 董维波提醒,市民可以通过安装纱窗、蚊帐等物理措施或使用驱蚊剂、杀虫剂等化学方法防蚊驱蚊,同时,应及时清除室内外的积水,收纳瓶瓶罐罐,对于水缸等体积较大的水体,可以通过养鱼或投放杀虫剂来灭蚊。 外出旅游的市民,可以采取穿浅色衣物、穿长袖长裤、涂防蚊水等措施防蚊。尤其要注意,如出现高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身上出现皮疹等登革热主要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近期有外出史尤其是境外旅行史应及时告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