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今年上半年起,区委老干部局在全区离退休干部中开展了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近日,记者走访奉化多位老同志,他们通过自身经历、所见所闻,忆往昔、说发展、谈变化,畅谈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感恩当下的美好生活,纷纷感慨国家越来越强大,奉化越来越发达,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幸福。 记者 陈培芳 康新欣 奉化新貌 笔轩 摄 教育,一座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 在沈翼鸣家中的书房内,记者听这位89岁的老人讲述了奉化教育事业的70年发展变化。 “奉化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历代人才辈出,重视教育。解放初期,刚刚经历战争的奉化生产力低下,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方面更是萧条,只有少部分家庭条件好的人能接受教育,文盲率达95%,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在沈翼鸣的缓缓讲述中,记者了解到,解放初期,奉化教育基础薄弱,只有公立的奉化中学和私立的武岭中学两所中学,乡里配备了比较正规的完小,且办学规模都很小。到了50年代经济恢复时期,土地改革后,政府开始重视教育,改造学校,学校开始向工农劳动人民开放,各个农村还相继开办了夜校,帮助农民扫盲。 1952年,奉化二中前身——奉化莼湖初中筹建,沈翼鸣作为筹备会的负责人之一,见证了学校从有到无,有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莼湖初中创办之初,一无教师,二没场地,三缺资金,筹备组借用民房做学生寝室,拆了庙宇做教室,终于将学校建了起来。1958年,奉化师范学校开办,50年代末期农村孩子基本实现就近入学,奉化大堰、尚田、溪口、西坞等各个区域都开设了初级中学,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61年沈翼鸣调入奉化二中,开始了他长达18年的二中校长生涯,“那时候学校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教师的教学热情高涨,虽然缺少资金,但还是设立了助学金,只要能考进来,就绝不会让学生失学,二中的升学率保持在20-30%,教学水平在整个宁波地区也是处于中上水平的。”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沈翼鸣调入了当时的奉化县教育局,开始着手恢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乱的教育秩序,他整顿教师队伍,通过各类教研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得奉化的教育事业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1993年,沈翼鸣从奉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退了下来,恰逢奉化决定筹办老年大学,邀请他担任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并负责学校的筹建事宜,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为其他退休老同志服务的心态,沈翼鸣婉言谢绝了多家待遇优厚的企业单位的聘请,毅然选择了对他来说一往情深的教育事业,挑起了筹建老年大学的重担,“那时候奉化有300多位离休干部,加上企事业单位退休的老同志,这群人大多精力旺盛,但是生活单调,没有娱乐活动,所以建一所属于老年人的大学,让他们老有所学、所乐,是非常有必要的。”沈翼鸣利用自己在教育系统工作过的优势,找学生,找同事,邀请了多名优质教师组成了老年大学的教师队伍,借用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一间房子,最终开设了有书、画、舞蹈、保健四个专业的老年大学第一期教学班,一炮打响,报名的人数逐年上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甚至出现了一座难求的情况。2015年春,位于青松路的老年大学新校舍正式投入使用,沈翼鸣一手创办的老年大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现在我们奉化各处都有崭新的学校,国际学校、医药高专、佛学院等纷纷落户奉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这是我们过去所想象不到的,教育是古往今来永恒不变的话题,相信奉化未来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如今,89高龄的沈翼鸣已在家安享晚年,他会去老年大学转转看看,也会写一些文字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奉化发生的变化,清闲又自在。 小名片:沈翼鸣,1931年出生,现年89岁,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长期从事学校和机关工作,曾任奉化县教育局局长、奉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对教育工作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从衣食住行说发展变化 “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们想到过新中国的面貌一定会发生巨大改观,但令我没想到的是,短短几十年,不管是从国家实力还是我个人的生活状况来看,这变化大得几乎不敢去想象。我想从衣食住行方面讲述一下自己的感受。” 舒国民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作为家里的老三,年少时,他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新老大,旧老二,破老三。’我就是家里的那个‘破老三’。”物资匮乏的年代,什么东西都得凭票购买,舒国民父母是农民,兄弟姐妹众多,一年到头只有老大才能做一件新衣,几个孩子轮着穿,到了舒国民身上,只能是破衣了,“能穿一次新衣,是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随着改革开放,票证时代过去了,奉化服装企业蓬勃发展,成了乡镇企业的主力军,并涌现了罗蒙、爱伊美等大品牌服装企业,人们的穿着也逐渐讲品牌、讲款式、讲流行,衣服的功能再也不单单是用作御寒保暖,“以前我们穿破衣是没办法,现在很多年轻人还流行穿破衣,是时尚,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变迁。” 舒国民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粮食产量还很低,长年粗茶淡饭,能填饱肚子就行,合作化时期农村人口一年的粮食由生产队分配,城市居民吃粮,实行定量供应,往往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舒国民至今还记得母亲做饭的场景:“她烧饭有个技巧,大锅中间放新米,四周是隔餐的冷饭,然后进行蒸煮,吃饭时,先吃四周的米饭,因为米饭经过二次蒸煮后会更加蓬松,增加饱腹感,从而节省粮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农业多种经营,产量上去了,品种多样化了,人们对吃的要求也从原先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吃得健康养生。 说到住房变化更为明显,舒国民说,他父母结婚时没房子,借用了同村人家的两间小房,自己结婚时也是租了一间仅能容纳一张床和两把椅子的楼梯间做婚房,“后来很多效益好的国营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始自建小面积集体宿舍,但是‘僧多粥少’,房子也不够住,时常发生工人们为了争取住房发生矛盾的情况。现在不一样了,我和老伴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商品房,周边有医院、超市、公园,居住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昔日的泥坯房、木头房已被宽敞明亮的青砖瓦房所取代,奉化城区高层楼房的住户越来越多,城区面貌焕然一新。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五水共治取得了可喜成就,青山绿水中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意进入农户家中,墙上空调挂,网线进万家,鱼在缸中游,花在院中开,真是身住新房,心有绿洲。 “新中国成立之初,奉化根本就没有像样的公路,运送货物靠肩挑,外出远行全靠两条腿步行。上世纪70年代初,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当时公路路窄,路面的泥土凹凸不平,给人们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舒国民回忆道。改革开放后,乡村之间修筑了公路,城市道路不断拓宽,人们的交通工具也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汽车,公交网络遍布全区,出门旅游,天上有飞机,入地有地铁,下海坐轮渡,求快高铁行,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都已变成现实。 回忆起过往,再看如今的生活,舒国民感慨不止。现在,他还会偶尔回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帮以前的同事们做些事情。退而不休,发挥余热,同时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捷,是舒国民对自己退休生活的要求。 小名片:舒国民,1954年出生,1972年参加工作,区第一届党代会代表,奉化人大退休党支部书记。他生长于奉化,长期工作、生活在奉化,了解奉化的发展变化。 走一段上学路 圆一个大学梦 汪知羞出生于1943年,在他7岁时,跟着家人一起从汪家村搬到了蒋葭浦村,一直生活至今。期间,不管是村子发展、村容村貌的变化,还是自己的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955年,汪知羞考进了奉化中学,但是由于场地限制,一部分学生需要去尚田校区上学,他便是其中之一。当时的路都是石子路,且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汪知羞只能靠走路上学,从蒋葭浦到尚田需要走上半天。每周放假,周六下午汪知羞从尚田走回蒋葭浦,周日下午又走回学校,这样的来回,他一走就是两年。 汪知羞的老家在萧王庙汪家村,上世纪80年代,村镇之间依旧没有通车。每年清明扫墓,汪知羞还是靠步行回家,从蒋葭浦到汪家村的路,比上学更艰难遥远。汪知羞身体不太好,无法徒步太远,便骑着自行车回老家,即便如此,也需要花上大半天时间。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城区和农村开始修路,相比石子路,沥青路和水泥路要好走许多。再后来,城区与农村之间通了公交车,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汪知羞也不必再徒步半天才能回家了。“现在来市区,只要走1千米,就能到公交站,非常方便。”汪知羞笑着说,几年前儿子买了车,现在去扫墓可以坐自家的车了,又舒适又方便。 现如今,汪知羞每周都会坐车来市区,老年大学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2014年9月,汪知羞成为了老年大学的一名学员,此后从蒋葭浦到学校成了他最熟悉的路,一周3次,风雨无阻。“一直以来上大学是我的一个梦想,读高中时,参加了2次高考都没考上大学,是我最大的遗憾。”采访中,汪知羞表示,大学是他心里的一个梦,从没想过还能有机会实现,在老年大学,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丰富了晚年生活。 除了参与老年大学的课程,作为一名老党员,汪知羞常常主动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为村民群众服务。1984年他申请入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在蒋葭浦村有一块黑板,他义务为村里出板报,每月一期,一坚持就是20年,至今已出了280多期。义务宣讲、筹集善款、自费为学生买书、文具,带头建立村党员微工作室……汪知羞严格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2016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文化礼堂建设、亮灯工程完工、环村河美化、停车场建造、污水纳管工程完工……在蒋葭浦村生活的70余年,汪知羞一步步看着它从一个简陋落后的小村庄发展为现在的特色新农村,心里感慨万千。“以前没有污水管道时,村民的厨余废水直接排到路面上。一到下雨天漫得路上都是垃圾,十分难闻。”汪知羞说,现在不仅路面整洁,而且村容村貌变得越来越美观。从精神文化到日常的衣食住行,每一处有了全新的变化,那是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幸福指数提高的最好见证。 一条上学路、一个大学梦、一位老党员、一个新农村,他们讲述着新中国的故事与变化,亦是人生路上的一个中国缩影…… 小名片:汪知羞,男,1943年1月出生,党员。1965—1974年在蒋葭浦村插队务农。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4月从原奉化汽车空压机厂退休,现为老年大学学员。 奉化夜景 王虎生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