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社会治理置于全局统筹谋划,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近年来,我区在社会治理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实践,如网格化管理的实施、一中心四平台的覆盖、村民议事厅的建设等,为奉化实现“后来居上、最美最好”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社会治理,归根到底,人是核心。从农村实践来看,村干部越是齐心、党建工作越是规范、制度建设越是完善、文化建设越是重视,村庄治理就越是有序,而个别村主要干部虽然个人能力突出,但习惯于单打独斗,不注重运用和发挥其他村干部和村民的力量,村庄治理成效则是短暂、不规范的。结合此次研讨和西坞工作实际,谈以下三点思考。 一、把牢“党建引领”龙头,为社会治理厚植根基。 乡镇(街道)是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而基层党组织是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只有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纲,社会治理才能纲举目张。近年来各级党委狠抓农村基层党建,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取得了很好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明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大、甚至有少数党员触犯党纪政纪法纪的问题。为此,我们要谋划实施基层党建硬化工程,以干部建设、区域党建、先锋引领为主线,创新复制推广“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党建工作经验,为社会治理筑牢根基。 一是“点面结合”推动党建工作提升。大力实施村级“领头雁”工程,选派能人贤士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带出一个好班子、打造一支好队伍、理出一条好思路。如金峨、西坞等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下,由党员组成义务服务小分队,主要处理村民争执、自然灾害、提供便民服务等,获得了村民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不仅党群关系更加融洽,很多村民自发成立夜巡队,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是区域联合推动党建工作创新。近年来,街道探索推出“区域党建”新举措,从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等入手,通过党建工作把各区域内的村级党组织紧密联系起来,把各方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而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治理的资源和力量,既深化了党建,又促进了社会治理。如“金溪五村”党建联合体,多年来始终坚持五村“一盘棋”发展模式,在党建工作联抓的基础上,定期召开协调会,以项目形式确立共建内容,实现了文明创建联动、环境整治联做、文化活动联谊、社会治安联防。 三是先锋引领凝聚党建工作合力。各村党支部书记把抓好党建作为第一使命、第一大事,认真履行好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坚持和落实“三会一课”、固定组织生活日等“八项制度”,在规范党员组织生活的同时,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也要注重让党员干部以及村民代表、普通村民通过“村民说事”等方式参与到议事决策、事务管理等工作中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二、聚焦“制度建设”这个关键,为社会治理助力增效。 加强社会治理要通过制度规矩形成“硬杠杠”,做到眼中有制度,心中有规矩,行为定方圆。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不少社会治理方面的制度,对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毋庸讳言社会治理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聚焦问题,从乡村治理的自治、德治、法治三方面相结合入手,梳理和制定一批务实性强、通俗易懂的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一是要完善自治制度。一方面,全面深化“村民议事厅”建设,推广“村民说事”制度,以此提升民主决策化、科学化的水平。另一方面,各村要集思广益,立足实际制定村规民约,对现有的管理法则作补充和细化,并将村规民约与村民福利划上“等号”,让守规矩的有好处、没规矩的没好处,以此填补法治洼地。全国首个外来务工人员基层群体性自治组织—西坞力邦社区一直致力于“亲情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第二家乡”的温馨,很大程度降低了西坞不稳定概率,先后得到各大媒体和各级领导的密切关注和广泛赞誉,曾获得宁波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党组织、全国青年文明社区等荣誉,并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模式参照。 二是要创新法治制度。一方面,继续完善“一中心四平台”建设,深化“全科网格”工作,健全农村社会治理网格体系。建立健全以村民小组为责任网格的法治体系,做小做细治理单元,细分村组责任网格,实现乡村治理精细化。另一方面,规范“小微权利清单”制度,运用好村务公开和村民监督这个武器,确保村级事务实现全口径公开,把“小权力”关进“密笼子”,提高监督实效和精准度。另外,要培育法治新观念,发挥民警、律师和其他法律工作者的作用,引导群众学法用法,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 三是健全德治制度。在农村推广“道德庭”制度,推举懂法律、明事理、有能力的乡贤和社会名人组成“道德庭”,用道德和公序良俗批判不良行为、平息矛盾纠纷。 三、坚定“文化自信”这个重点,为社会治理狠练内功。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需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思想引领和文化凝聚的作用。近年来,各级政府已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为推动文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驾护航”,但仍存在文化自信不足、传统文化逐渐消逝、文化发展缺乏妥善引导等问题。实施乡村文化培育工程应摆上重要日程,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一是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深入挖掘、继承、创新农村数千年发展积累沉淀下来的传统优秀文化,倡导发扬孝亲敬老、重诺守信、邻里互助的乡村伦理,保护传承宁波走书、奉化布龙、奉化吹打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推出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切实提升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二是弘扬社会发展良好风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泛开展文明村镇、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树立道德典范,深入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弘扬文明新风。 三是要建设文化阵地。牢牢抓住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充分利用文化礼堂、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同时将红色元素不遗余力地融于文化阵地中,促使以文化润物无声。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十余年来和谐稳定,切实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正是因为该村文化氛围浓厚,如设立育才奖、开办老年食堂、成立妇女学校,并经常举行文艺汇演,切实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系西坞街道党政办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