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露 出于土中,塑于形里,成于火上。陶瓷之美,美如美玉、或翡翠、或玉盘,其釉泽美艳,色泽淡雅,赛比莲花出淤泥而高洁,又赛唐美人芍药前作舞。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的发展史既是中华文明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历史悠久的制陶工艺 越窑,是中国青瓷史中的一颗瑰宝。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造、成熟、发展、繁荣和衰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唐代诗人陆龟蒙曾用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它的美。 浙江是越窑的发源地,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均为核心产地。其中奉化白杜南岙村出土的越窑绳索纹青瓷罐,不仅是我国汉代越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更是把我国烧制成熟青瓷的年代往前推进了200年。 据区文保所所长王玮介绍,近期他们还在白杜余家坝村发掘出了全宁波保存最完整的北宋龙形窑床。“我们考古发现,奉化不仅制陶历史悠久,制陶工艺精湛,其出产的精美瓷器更是远销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是‘海上陶瓷之路’的源头之一。” 作为越窑的主要生产地,奉化的制陶历史可以追溯到5800年前。2016年11月,奉化江口街道下王渡村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经抢救性考古勘探和试掘,该处遗址共清理出河姆渡文化时期遗迹18处,出土遗物主要有陶鼎、陶壶、石钺、石锛、石楔、石纺轮、骨镞、骨锥和猪头骨、鹿角、编织物等;共清理良渚文化时期遗迹107处,出土遗物主要有陶鼎、陶豆、陶壶、陶盉、石钺、石锛、石镞、和动物骨骼等;共清理商周时期遗迹33处,出土遗物主要见有印纹硬陶和原始瓷豆、盏等……这些制作精美、打磨光亮、器型丰富的灰陶、红陶、黑皮陶,无一不在彰显着奉化悠久的制陶历史和精湛的制陶工艺。 以牡丹瓷为灵感的桃花瓷 近日,记者发现溪口武岭广场旁新开一家主打奉化桃花瓷的“桃花艺术馆”。走进馆内,架子上陈列着精美的瓷盘摆件、茶具、花瓶等各种陶瓷制品,包含了钧瓷、白瓷、三彩、黑陶等诸多品类。而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些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日用品,均是结合了奉化桃文化精心打造的特色文化制品。 馆长马丙楠是洛阳人,从事牡丹瓷行业已有十多年。洛阳牡丹瓷是一种将悠久的洛阳牡丹文化与中国古老的陶瓷工艺有机融合后诞生的新派艺术陶瓷。它以优质高岭土为原料,以甲天下的洛阳牡丹为原型,以具有牡丹纹饰的瓷器为样本,继承以唐代白瓷烧制技艺为基础、兼具唐三彩等唐代陶瓷生产传统技艺,汲取雕塑造型、镂空捏花、装饰刻印、颜料釉色等众家陶瓷传统技艺之所长,采用全手工制作而成,被誉为“永不凋谢的牡丹花”。 她告诉记者,在来奉化之前,曾在东钱湖开发千年湖底泥系列陶瓷产品,使其展露出了迷人的魅力。与造型典雅端庄、装饰极妍尽美、色彩瑰丽绚灿的洛阳牡丹瓷不同,马丙楠带领研发团队研发的桃花瓷以清新淡雅、生动灵巧为特色。大概过程可分为8大道工艺,72道精细工艺,烧制过程中火候的掌握尤其重要,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 被问道“为什么会来奉化研制桃花瓷?”马丙楠回答道:“因为十几年前曾与奉化结缘,一直以来,我都很关注奉化的发展。近几年,在奉化政府的全力打造下,桃文化节成了奉化的一项盛事,也是其对外的一张靓丽名片。但是市场上却缺少了能代表奉化桃文化的主题文化产品。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利用牡丹瓷的经验,研发一款将奉化桃文化与中国古老的陶瓷工艺有机融合的文化产品。” 目前,“桃花艺术馆”还在装修阶段,预计将于今年7月份正式对外开业。 奉化土做奉化瓷 据马丙楠介绍,桃花瓷的主打产品是桃花瓷盘摆件。三款桃花瓷盘摆件中,第一款以陶盘为基底,利用泥巴画线的方式制作的立体拉线瓷盘;第二款则是在第一款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立体瓷花装饰;第三款与前两款不同,以瓷盘为基底,装以立体瓷花,经过三次烧制方可成形。 复杂的工艺带来的是精美的视觉效果。以瓷盘为基底的桃花瓷摆件,所使用的矿物质釉在自然氧化的状态下,会出现自然开片现象,瓷盘上会出现不规则的“芝麻纹”、“鱼子纹”等纹路。“换一种说法,我们的桃花瓷系列产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除了在溪口打造“桃文化艺术馆”,马丙楠的团队还在尚田方门物色了120亩的桃园来打造“桃文化基地”。这个基地,不仅能够降低桃花瓷的成本,大批量生产桃花瓷系列产品,同时也将打造成一个以文创为主题,结合旅游的观光基地。 “基地对于我们桃花瓷产品来讲,非常重要,因为它的建立,不仅能加快桃花瓷新品的研发速度,也是让我们用奉化土做奉化瓷,做出真正独属于奉化桃文化的桃花瓷产品。”马丙楠还说,除了研发桃花瓷系列产品,之后他们还将结合奉化桃文化特点,打造桃花冻、桃花丝巾等系列新品。 桃花瓷系列一 桃花瓷系列二 桃花瓷系列三 桃文化茶杯 桃文化旅行茶具组 桃花瓷立体摆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