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 ❶ 坐上501公交车,我从奉化公交西站去大堰镇,车厢整洁宽敞,鼓荡着初夏的风。 有三位旅客的说话口音在车厢内显得很特别,满口“哪能,迭格,勿来赛”,其中一位中年男子戴着旅游帽自称大堰人,在上海工作,这趟回家带朋友去看大堰的老房子,拿出手机让朋友看照片,一个劲地夸“这老房子老来赛”。他还向朋友夸耀,现在大堰的交通方便得不要不要的,听说张家村村民上网免费,游客上网也免费,现在这社会没有网络简直寸步难行。 沿途青山翠竹,秀水浩渺,每个人都在吐故纳新,享用着山间清新的负离子。看得出来,车上大多是大堰人,在城里办完事,回家。 “又去看孙子啊?”一位老伯跟婆婆打招呼。 “是啊,打个瞌睡就到了,又不花钱。”婆婆咧开嘴笑着。 老伯感慨起来,以前城区到大堰只有两趟班车,买车票要开后门,站长家,鲜羹菜蔬吃不完,都是想买车票的人送的。买不到车票或买不起车票的人只有步行到城区,30多公里的山路需七八个小时,一路灰尘扑面,那是真正的“有铜钿人坐汽车,呒铜钿人吃灰沙”。说得一车厢的人都笑了起来。 ❷ 大堰到了,下车的下车,转车的转车。8辆城乡公交车候在车站,分别通往大公岙、柏坑、竹林、石井、韩学士、里车头、万竹、宁海大蔡等方向,覆盖了大堰的角角落落。 接我的毛节常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大堰人,他带我去的正是公交车上上海人提到的张家村。在路上,毛老师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黄稔坑有个后生王裕良在陕西汉中当兵,当地姑娘对他一见钟情,退伍后一起回家。到宁波后坐车到奉化,奉化转车到大堰。然后步行到张家村,却不料还要爬山,王裕良的家在山上的黄稔坑村。 黄稔坑属于张家村,张家村还有一个自然村叫章四岙。村民张苗忠阿爸1980年托人买来一辆海狮牌自行车,这是张家村第一辆自行车,别提多风光。但是他阿爸经常把自行车寄存在张家,为什么?因为张家到章四岙没有车路,自行车上不去。 张家村曾是大堰名列“三甲”的贫困村,村民没有收入,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种植的蔬菜因交通闭塞卖不出去。 如今,张家村已经摘掉这顶“贫困帽”,通往章四岙和黄稔坑的是修葺一新的水泥路。村里还引进光伏电,设立翼支付超市,无线网络全覆盖,手机免费打,有线电视免费看,实行智慧养老。 ❸ 此时,我站在张家村口的康盛桥上,眼前青山白雾缭绕,沿溪的民居白墙黑瓦,好一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世外桃源图。桥边,树着一座功德碑,记载:桥始建于2002年,因桥面凹陷、雨天积水成潭、栏杆锈断、柱头爆裂、桥形破烂,2014年秋由宁波经信委轻工行业管理办公室牵头组织14个协会集资修建。 过桥,是一条文化长廊,曲里拐弯,古色古香,诉说着张家村的历史烟云。约500年前,宁海清潭村的张姓村民,到这一带山野采箬叶,饥饿之时偶然见到一个冷饭包,认为这是发家致富的好兆头。看周边有山有水,风水不错,于是定居于此,繁衍生息。一座功德碑守在长廊边,记载:文化长廊由宁波银亿集团于2015年4月出资25万元捐建。 一个村民站在横坝垂钓。 “师傅,有鱼吗?” “鱼交关呢,你看桶里,晚上吃一餐够了。” 我走到坝上,望了望桶,果然。上岸的时候,又看到一座功德碑立在那里,记载:横坝过水路面由宁波石化行业协会于2015年9月出资10万元修建。横坝过水路面的建成解决了张家村民赤脚过水的困难,保证行人安全。 没走几步,又一座功德碑赫然站着,记载:张家村250千瓦屋顶光伏电工程,总投资250万元,于2016年5月动工,8月底竣工。项目由宁波经信委、奉化人民政府牵头,宁波日地太阳能公司设计并承建。宁波富邦、维科等五家企业各资助20万元。 张家村蝶变的故事肯定与这一座座功德碑有关。 ❹ 村前清澈潺潺的溪水,村后色彩斑斓的田野青山,背山面水,张家村是一处宜居之地。 溪边的张家宗祠很显眼,飞檐翘角,戏台藻井,无不精美。建于明末清初,尤其是附丽于建筑外的雕刻和彩绘,栩栩如生。 我向张家宗祠走去,在门口,遇见一位婆婆,她守着宗祠边的小卖部已经40多年了。她姓王,50年前,她从董李田墩村坐着大轿嫁到张家村,一转眼,今年72岁了。我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给老伴打电话,叫他中午在家多睡一会。我看到那是一款智能手机,真是挺新鲜的,好潮的王婆婆。王婆婆朝我笑笑,并扬了扬手机,说,我们村民打电话是免费的,有虚拟网。 宗祠门口、小卖部,向来是村里的新闻集散中心,一个个村民走进我的视野。 63岁的老村长张定飞,回忆自己18岁的时候花20多元买了一块中山牌手表,村里还没人戴手表,稀奇得很。在田里干活的时候,过一会有人来问时间,过一会又有人来问时间,他的手表成了全村人共同的时钟。张定飞说起那时找对象的情景历历在目。经媒人撮合后,女方来男方家“考察”。男方事先向别人借来的确凉衬衫和蓝卡其裤,穿在身上。被子、枕头、热水瓶、痰盂也得借,床底下一定要滚满洋芋艿,这样女方才能满意。新娘子步行来到男方家,价值120元的缝纫机是随嫁品,办酒用的鸡与猪是一年前就开始准备。小猪崽买来,一年养到100多斤。鸡,用上,猪,不能全用酒席上,只留下10斤左右的猪肉,其余卖掉。10斤左右的猪肉要匀给女方5斤用于办酒,自留5斤。办酒的酒桌是八仙桌,坐7个人,一桌七八碗菜,一碗鸡肉,一碗三鲜羹,一碗带鱼,其余都是萝卜、芋艿、菜浆等蔬菜,每桌菜金10元。张定飞说出来的话很轻很轻,像羽毛,落在听者的心里却很重很重,像一坨铅。 村民张国军出生在1978年,正是改革开放的元年,他比张定飞幸运多了。2005年结婚,冰箱彩电金项链金手链是随嫁品,新娘子坐汽车进村。用有转盘的圆桌,办了13桌酒,每桌1千多元,冷盆热菜15碗,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河里海里游的样样都有。张国军说,现如今办酒还要客气,每桌3000多元也不稀奇,随嫁来的还有汽车。 刻骨铭心的事一件件躺在村民的心里,从来不曾遗忘。村民张海军今年50岁,1973年通电时他6岁,有了电灯,小孩子不再害怕黑夜,可家里只有一盏电灯,旧楼屋有楼上楼下,男主人动脑筋,在楼板钻个孔,楼下用完电灯,收缩一下电线,楼上用。 时代就像一列火车,往前开。现在张家村连老年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还会微信,他们也关心社会热点。村民张义宝有三兄弟两姐妹,兄弟姐妹住得很分散,他们建立了亲人微信群,有什么事就在群里说,张义宝说,我今年74岁,不会打字,就用语音聊天,有了智能手机,距离不是问题,太方便了。 说起村里的翼支付超市,张婶很兴奋,“一开始学不会,不习惯用手机扫码付款,现在是,离不开了,每个月还享受优惠,也不会收到假币,多好的事啊。” 谢婆婆患有青光眼,眼睛不利索,她拉着我,要去她家看摄像头,村里给25户老年人家庭安装了青果网络摄像头。谢婆婆今年83岁,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在身边,一个儿子在奉化,一子一女在宁波。还没迈进家门,“嘀嘀嘀”响了,谢婆婆说,这是摄像头在叫我,是我跟女儿约定“会面”的暗号。只见摄像头那边传来“阿姆,阿姆”的叫声,谢婆婆听了也“阿囡长阿囡短”说开了。女儿在另一头看到自己母亲,放下心来,谢婆婆听到女儿的声音,心情无比愉快。谢婆婆边做午饭,边和女儿你一句我一句聊着天,家常话,温情脉脉,流淌在母女间。谢婆婆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在宁波的女儿用手机实时观看视频,如在身边,一目了然。 旁边有个村民搭腔道,这是我们村引进的智慧养老,老年人真是可以笃笃定定享后福了。 不光老年人享福,我们年轻人也享福呢。开民宿的张文永说,村里民宿十多家,我们都是通过手机接订单,提早为客人准备好吃的住的。 坐在宗祠门口,村民们言笑晏晏,以前的苦日子就像门前的溪水,逝者如斯。 ❺ 一座座功德碑,是一个个掷地有声的感叹号,横亘在我心里,变成一个个问号。 一位中年男子骑着自行车,见状,停下来,脚尖踮在地上,搭话,“一座座功德碑就是一封封感谢信。” 一个壮实的妇女提着芋艿篮路过,“是冯指导啊,他是树在我们心里的功德碑。” “冯指导2014年底要走了,村民打电话到宁波电视台讲大道节目,请来了主持人‘来发’,我们留住了冯指导。2016年底,冯指导工作又到期了,这次全村人写联名信到农办,又把他留下了。” 燕子“叽叽喳喳”在廊檐飞进飞出,它听懂了吗?冯指导是谁?村民为什么兴师动众,几次三番要留他? 毛节常老师带我前去文化礼堂,礼堂后方挂着一幅画布,写着“宁波市农村指导员工作新闻发布会”,中间挂着一幅画布,写着“张家村光伏发电一周年暨村民用电、屋顶租赁补贴发放日”,最前方挂着一条大红横幅,写着“乡村振兴文明先行——2018大堰群众文明素养提升行动连山讲堂启动仪式”。这些静物,跃入我的眼帘,自行脑补出一幅幅热闹喜庆的场面,一个个村民在我眼前走来走去,喜气洋洋,笑逐颜开。 我细细地捕捉每一个点,什么都不想错过,就连进门处的小黑板也不放过。小黑板上有一张执事单,写着:总管张天岳、张定飞;库房冯指导、王亚妹;请客张国军;接待张江娟…… 这里有一个冯指导,肯定是他。 ❻ 冯德林,白T蓝牛仔裤,一头黑发,眼睛炯炯有神,身材高大,说着软软的宁波话,村民亲切称他冯指导。2014年1月,他以农村指导员的身份受宁波经信委派遣来到张家村帮扶。 站在溪边,冯指导指着村民屋顶的光伏板说,张家村前有横山水库,后有柏坑水库,是宁波一级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地,不可能发展工业、养殖业。正好国家推出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张家村日照时间长,生态环境好,所以我想把这个项目争取下来。 此时,张家村还戴着“贫困帽”,一身是债。冯指导组织人员核算了一下,这个项目需215万元。215万元,这是天文数字,遥远得简直像一场梦,但方案还是做出来了。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16年初,时任奉化代市长高浩孟带来一套班子(农办、财政、供电、发改委等)来张家村搞调研,听了冯指导的方案,当场拍板,市财政解决115万元。 高浩孟市长的话像一阵阵涟漪在冯指导的心里荡漾开去,虽然还有100万元的缺口,冯指导看到了希望。 谁不知道,向企业拉赞助,其实就是讨钱,许多企业避之不及。吃闭门羹是常态,被人奚落是常态,五趟十趟白走也是常态。但这社会不缺有爱心的企业,经过10个月的努力,宁波富邦、维科等五家企业各向张家村捐资20万元。缺口补上了,难题又来了,村民不愿把光伏板安装在屋顶上,万一漏雨了怎么办?万一漏电了怎么办?这种东西能发电,村民打死也不信。冯指导召集村民代表去日地太阳能公司参观,去鄞州塘溪镇里岙村实地考察,让事实说话。回来后,村民把自己看到的讲给没去现场的村民听,村民慢慢相信了。安装光伏电使村里经济每年收入增加26万元,村级经济一跃位列大堰40个行政村里的前五名。 安装光伏电后,户口在张家村的村民,每个月每个人头可以享受200度的电费补助,家里三四口人,合起来,不用另外缴付电费了。村里还向村民租赁屋顶,根据屋顶的朝向、房屋质量,一间屋顶最多可以安装20块光伏板,一块光伏板每个月3元,这对村民来说,又是一笔收入。谁都知道,村民以前没收入,村里没厂,哪里去赚钱。而现在,村里各种开发建设,用工机会增加。村民种植的蔬菜每到收获的季节,冯指导联系宁波的企事业单位上门来收购。如今村民年平均收入每个人万元以上。 “张家村全靠冯指导,冯指导为了筹钱,头发也愁白了。” 溪水静静流淌,一只水鸟贴着水面在飞,突然一振翅,向远方飞去,渐渐隐没。 宁波市经信委从2004年开始帮扶结对贫困村,派遣指导员进驻村落,冯德林是张家村的第7任指导员。自从冯指导来了后,为村里引进资金800多万元。康盛桥改造12万元、废弃的山塘水库改造成垂钓中心20万元、张家到章四岙修路12万元、村口养猪场改造成和美公园20万元、信息化试点50万元、光伏电100万元……一笔笔资金像钓鱼线浮在水面上,谁都看得到。但是,这一笔笔资金从天上掉到张家村,背后的故事,也许只有冯指导的一头白发知道。 村民们舍不得冯指导,每一次任期的到期,都想尽办法挽留他。村民们信任冯指导,村里每一场红白喜事都会邀请他担任“库房先生”。村民们用他们最朴素的方式爱着他们的冯指导。 ❼ 此时,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逐渐饱满。 冯指导的办公桌上躺着一份下发的关于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文件。冯指导说,目前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比如说村里要与宁波云医院合作,建立宁波市第一家村级云诊所,为老年人提供远程咨询诊断服务。村里还要引进宁波81890一键通电话,直接与大堰镇医院对接,要解决村里老年人突发疾病的就医问题。可是,我马上就要退休了,时间不够啊。冯指导说完,用手指理了理头发,在阳光的直射下,白发闪着亮光。 时代的潮水把曾经闭塞的张家村蝶变成宁波乃至全省智慧农村的样板村,谁能想得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