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 自上海正式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来,“垃圾分类”相关话题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热议,什么是有害垃圾,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厨余垃圾,人们在纠结手中的垃圾分类中深度焦虑。 此次垃圾分类能够引起这般广泛的关注与其强制性有关,条例中明确规定,对于混投垃圾的个人或单位将处以罚款,并影响个人信用。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对于垃圾分类推进的坚决态度和有力举措,让大家感到了此事在全国更大范围内的不可逆性。事实上,包括我们奉化在内的许多地方,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目标也非常明确。垃圾分类,俨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须闯过的一道关。 然而,不少人在思想上并没有做好准备。垃圾分类提了多年,但之前,分类要求绝没有如今这般严格,绝大多数市民依然可以拎着家里混装在一起的垃圾扔到楼下那并排的几个大垃圾桶里,简单方便。至于看起来近乎烦琐的分类,那是想都没去想的事。 事实上,我们许多人从理论上都知道垃圾不分类造成的危害,明白比之垃圾源头上的分类,垃圾混装后的分类不仅有限,效果不好,且处置直接成本也会成倍增加。而在间接成本方面,后者不仅垃圾中大多数的可回收垃圾不能被有效利用,更严重的是这将极大地增加垃圾的填埋量和焚烧量,可能导致“垃圾围城”“垃圾污染”等恶性现象的出现。 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垃圾分类视作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无论从思想或行动上,均须快速地接近或达到目标。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法律强制的方向。虽然现在出现了垃圾分类师等职业,或可以成为短期的依靠,但不扉的费用,决定了这并不是很好的长期选择。好的长期选择或许只有一个:身体力行,养成良好习惯,成为垃圾分类的积极践行者。 但垃圾分类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各种垃圾“各行其道”,更重要的是力促我们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且不说这中间的社会成本变化,既然垃圾分类这么烦琐,而我们又不得不做,怎么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是很容易联想到的事。怎么减?有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必须问自己,为什么每天会制造这么多垃圾。长期以来,随着物质的丰裕,不少市民有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习惯,这中间可以反思的地方不会少,并需要我们努力改正。 前几年相关部门和志愿者组织积极倡导了光盘行动。光盘行动的宗旨大家应该还记得,即: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经过多年的倡导,也渐成风气。这种良好习惯让人特别能感受到的是餐桌上浪费的减少,对于个人或单位而言,直接带来的好处是费用支出的减少,在厉行节约的当下,自然能打动许多人。但对光盘行动,或许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很少从减少垃圾产生量的角度去考量。而后者被“忽略”更多因为是在过去的垃圾处理流程中,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减更多是与社会和公共财政相关。而实际上这是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因为,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仍有许多与餐桌上的浪费相类似的浪费,比如办公耗材的使用,快递包装袋的泛滥,等等。 垃圾分类的强制推行让个人和单位有了“痛”感,正因为有了这种“痛”感,因为直接的利益相关,使大家能在吐槽过程中,对事情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说到底,传播和沟通是重要的,只要政府的诉求得当,采用的方式合适,沟通方式有效,处事态度真诚,老百姓总会理解,事情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有许多事必须从一开始就做起,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归之于发展中的问题,归之于成长的烦恼而不予置之,拖而未决。否则,将会导致成本的成倍增加。环保问题如此,垃圾分类如此,光盘行动也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