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小芳 周末在家吃到一只口感甜蜜多汁微沙的西瓜,忙问是怎么挑的,母亲笑道没什么窍门,不就是俗话说的“歪瓜裂枣更好吃”嘛!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歪瓜裂枣更好吃是有一定依据的。在果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外界的压迫、水分以及糖分过多等原因影响,都可能导致有些果实外表爆裂,也就形成了常说的歪瓜裂枣。这些在适当的“逆境”胁迫下生长出来的畸形果实,往往会刺激果实中的催熟激素乙烯更快释放。 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任正非的“歪瓜裂枣”理论:“枣是裂的最甜,瓜是歪的最甜,他们虽然不被大家看好,但我们从战略眼光上看好这些人。”这也是他对人才选拔标准的部分修正。 笔者认为,任正非眼中的“歪瓜裂枣”,不是指那些面面俱到、万金油式的“通才”,而是指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或者说某一垂直细分的层面,有着独到天赋与能力的“偏才”“怪才”。 当前我们习惯于强调均衡、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的上升空间是由其短板而不是长板决定的。同时,由于人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以及由此而来的人才工作的复杂性,在人才评价标准上往往存在种种偏颇认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用人单位和部门坚持以多才多艺、善交际、守纪律为用人标准,将一个个看似不太合群却颇具才干的人才拒之门外。 如何合理地评价这些人,让这些“歪瓜裂枣”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笔者相信,“偏才”“怪才”遇到伯乐就有可能是人才,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人才。作为管理者,需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不用一套标准、一个“模具”去评价一个人,而是在公司价值观和导向的指引下,基于政策和制度实事求是地去评价他们。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要为那些在某些方面天赋异禀的人提供更广的成才通道以及更多制度性保障。在价值分配方面,要敢于为有缺点的奋斗者说话,要抓住贡献这个主要目标,不求全责备。 作为“偏才”“怪才”自身,切不要妄自菲薄,但也不可恃宠而娇。企业发展、社会进步,除了个体的创新潜力外,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天赋异禀的独特优势固然难得,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齐自身短板,融入团队之中,才能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 当然,现在社会上还需要警惕一个现象,即“偏才怪才也能成功”的镜像。近几年媒体竞相报道不少“偏才”和“怪才”的成功案例,让一些还不是“偏才”和“怪才”但有这种倾向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长,将镜像填充到自己的意识之中,误认了“天才少年”和自己的区别,甚至将他们的成功结果等同于自己的预期,导致只会天马行空地妄想,失去脚踏实地学习干事的动力。这样的结果更多是长板不长,短板更短。 须记住,任何人才的成长都是勤奋努力的结果,切不可投机取巧,以为找到了终南捷径,为“偏”而偏,为“怪”而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