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实 奉化老话“八作老司”,泛指社会上各类手艺人,“箍桶匠”就是其中之一。 老底子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各种大小木桶,尤其是大户人家,娶媳妇嫁囡时会专请箍桶师傅来家打造各类生活用木桶。有钱人家要用上两三年时间才能打造全整套木桶嫁妆。浙东沿海古来流行嫁囡需备“十里红妆”,可见当时的箍桶匠在社会上是何等的吃香。但是,随着近代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原先生活生产中离不开的各类大小木桶已渐渐被塑料、铝合金、不锈钢和其它材料制品所替代,至今箍桶手艺已成为一项走向没落的手艺。 在奉化城区有一位箍桶匠一直坚守着这门手艺,他就是66岁的毛丁余师傅。自18岁开始他跟师傅学习箍桶手艺,一直不忘当初师傅授业教诲,坚守着这份行将没落的手艺,默默地为需要箍桶的老百姓服务着。 毛师傅的箍桶店在锦屏山脚锦溪河畔的北街20号门,店面西边的墙上有用黑漆书写的“箍桶店”三个斗大黑字。每天一早只要毛师傅开门营业,他这小小的店堂里就会出现三五位老友坐着喝茶看着他做活。毛师傅喜欢热闹,他边做活边与老朋友们聊天,市井乡俚新闻、古今传奇、趣闻轶事他都能滔滔不绝地讲出来,讲到他的箍桶手艺时,往往会停下手中的活计跟你说上半天,他也会像其它手艺人一样自夸自己的手艺好。有朋友问过他当箍桶匠以来究竟箍出过多少木桶?他便笑嘻嘻地说自己根本就记不清了。在说到年轻时眼神好落手快生意好时,他的脸上总会显露出存在于记忆中那份满满的自豪和幸福感来。 他说他最爱看的是越剧折子戏《九斤姑娘》,他说这出戏充分展示了箍桶这一行当,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九斤姑娘所唱的“有盖呒底桶,有底呒盖桶,半夜三更要紧桶”,掫喻和戏称她老爹真是个“老饭桶”。他说这出戏基本介绍了老底子居家生活和农村生产用的各类木桶,唱的是对箍桶匠给百姓生活提供方便的赞许。 毛师傅说学任何一门手艺入门是容易的,要做到自己手艺在同业中精臻却不易,想坚持一生更不容易。他说从业近半个世纪,他的自我技术评价也只能打七八分。因为这些年来他也未曾能够箍遍他师傅传教过的所有类型的木桶。他说箍一般的水桶、便桶、马桶、脚桶不难,看似古怪的木夜壶、提桶、水斗桶也都不难,最难箍的是过去嫁妆中“八角木饭盂”,集结了平面均角度、板材间楔合斜度、板材的弧度等等,可惜的是自从做箍桶匠至今他还没接到过这样的生意,因此也没有箍过这种最难的“八角木饭盂”。 毛师傅说随着近年来箍桶业的没落,他的很多师兄弟、徒弟为维持生计都已纷纷放弃这门手艺转行做其它了,早先奉化城里有十多家箍桶店,到目前仅剩他这一家了。之所以能坚守至今,他说一是因为上了年纪学不了其它手艺和技术,二来则是对自己年轻时所学的这份手艺的挚爱。毕竟这手艺伴随他度过了大半生,也养活了自己一家老小,真的要舍弃还真有点于心不忍。说到这些时,毛师傅的脸上总会显现一脸的无奈和落寂。 说起如今生意来,他说不寄希望于生意能带来多少收入,有时为箍修一只散板旧脚桶,需限毛钩槽重新打箍,少说也得花上大半工,收人家50元其实也不算多,可遇到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会嫌贵,还价三十元、二十元,他也会本着做公益的心态,坦然接受。问及时下箍的什么样的桶最多,毛师傅说一是早餐店或单位食堂的“饭蒸桶”;二是注重养生的“泡脚桶”。毛师傅认为,虽然整个行业在没落,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木桶都会被人遗忘,“饭蒸桶”蒸出来粢饭和米饭所拥有的特殊的杉木香,是其它任何材料都替代不了的。毛师傅说国外的啤酒、葡萄酒都是盛装在大大的橡木桶中,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把酒长期存放于木桶中有其特殊的防霉提质作用,是其它材料无法比拟的。现代人注重养生,伴随而来的木脚桶生意常不间断也令他意外。 老友们也常常劝他,如今你一个月也没有几桩生意来上门,又这么大年纪了,子女都早已成家,孙子外孙女都大了,何必还要再做这种既赚不到钱又费工费时的活计。毛师傅总是这么回答:“我的师傅说过要做一名好的箍桶匠,除了手艺要精专,更要注重顾主的要求和服务的态度。任何一门手艺都有服务社会的需要,只要奉化老百姓还有箍桶需求,我一定会坚持把店开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