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海正式实行垃圾分类。这一新政引发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探讨,垃圾分类也成为宁波市民热议的话题。在街头巷尾和媒体报端,垃圾分类宣传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日前,本报记者走访了新民社区、长岭社区、新建村等地,和志愿者、村干部一起实地感受人们正在进行的垃圾分类工作,看一看垃圾分类中的一些好办法,也聊一聊烦心事…… 新建村:蹲点示范更适合村里的垃圾分类 记者 毛超峥 “你看这个塑料桶还算是新的,应该是可回收垃圾吧……”7月23日7时许,一名男子拎着三四样垃圾来到溪口镇新建村村口的垃圾站进行垃圾分类,记者看到在他手上除了两样塑料制品外,还拎着一包旧衣服。显然这名男子对于手上这些垃圾的“归属”有些犹豫,一边对照着垃圾站悬挂的垃圾分类海报一边“按图索骥”。很快,按照海报上的提示,男子完成了垃圾分类。“现在每天都会在家把垃圾分好类再来倒,这些知识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还比较简单,对于老年人确实有些困难。”这名男子对记者说道,此时另一位年纪略长的阿姨也加入了我们之间的对话:“一开始是不会的,现在习惯了就好多了。”记者注意到这位阿姨的手上拎着一个绿色的小型厨余垃圾桶,这是新建村在实行垃圾分类之初就免费分发给村民的。 记者看到村口的这个垃圾回收站有十个颜色不一的垃圾桶,而不同的颜色对应着不同类型的垃圾,在垃圾站上方还张贴着大型的垃圾分类广告,方便村民理清垃圾类型。而这样的垃圾投放点在新建村共有3个。每天清晨4时半,负责厨余垃圾清运处理的郑善存要将3个点位的厨余垃圾都回收到位于村北面的垃圾资源化处理站。每一桶厨余垃圾都需要郑善存亲手翻检出塑料袋等非厨余垃圾后才能进行后续的碾碎、烘干处理。经过一系列的流程后,原本恶臭难闻的厨余垃圾变成了黝黑的无公害肥料。走进新建村的垃圾资源化处理站,一股令人作呕的臭味扑面而来,在房间一角则堆放着十几袋处理好的无公害化肥。“一般来说,50公斤的厨余垃圾可以制造出5公斤左右的肥料,这些肥料已经被用在了本村的花海基地和草莓基地,与菜饼等农家肥相比,这种肥料的肥效毫不逊色。”新建村党支部书记唐敦大介绍道。 通过两年多的摸索与实践,新建村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种有农村特色的垃圾分类治理经验。“农村的垃圾分类推广要接地气,同时村干部要下决心。”唐敦大说道。2017年3月,新建村成了溪口镇里率先实施垃圾分类的农村,一开始村干部们挨家挨户上门宣讲知识,分发分类垃圾桶,但成效并不突出。为此村干部们改变思路,举办了一期垃圾分类知识课堂,村干部将垃圾分类知识重新“备课”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普及知识。“当时我们要求每家派一名妇女代表,因为参会的七成以上是老年人,所以我们也没有分发手册资料,而且采用提问+讲解的形式。”唐敦大告诉记者。第二天晚饭后,3名村干部分别来到3个垃圾站前为村民一一示范。“在垃圾分类开展之初,我们也去很多地方学习过,发手册扫二维码这种方式虽然好,但并不适合我们村,所以我们还是发动村干部,以蹲点的形式一点点养成村民的垃圾分类习惯。” 当然作为最早进行垃圾分类的村之一,新建村的垃圾分类之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每到笋季和桃季,大量笋壳和坏桃并不能当成厨余垃圾进行处理,笋壳的纤维会缠绕在机器上,而大量坚硬的桃核也无法粉碎。此外部分村民的垃圾分类自觉性不高,分类成效易反弹。“10月1日之后,宁波要正式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这对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剡溪志愿者协会已经与我们对接,届时他们会安排志愿者进村做进一步宣讲。”唐敦大说道。 图为村干部指导村民正确扔垃圾。 锦山明珠:成立宣传小分队上门垃圾分类 记者 邬雪珂 7月21日,锦屏街道锦山明珠小区办起了“有害垃圾兑换生活用品”活动。“这类活动每个月的21日都会准时在锦山明珠小区开办,本月是第5次了。”锦山明珠小区垃圾分类宣传小队的竺亚萍告诉记者。 锦山明珠小区垃圾分类宣传小队一共4人,分别是竺亚萍、谢凤英、胡雪芬和葛水月。说是宣传小队,其实她们是义务帮忙宣传的志愿者,4人是接受了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后“紧急上岗”的。除了谢凤英已退休,其他3人还是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这份志愿者工作。 锦山明珠小区共有900多户,半年多来,这支4人小队已向近800户住户上门宣传过垃圾分类。“我们2人一组,一般在晚饭后上门宣传。发传单、资料,送垃圾桶,每户都起码跑了2趟。因为我们都是女性,年纪也偏大,锦山明珠小区又没有电梯,送资料还好,比较轻,送垃圾桶可累人。做多了也琢磨出来了。先在楼下看亮了多少灯,数着数准备好垃圾桶,拿上去送给亮灯的人家。不至于跑空趟,也减少了没送出去的垃圾桶还要拿下来的累人情况。”竺亚萍说。自开始垃圾分类以来,原先的1个垃圾桶变为4个,居民家里则是要求准备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2个垃圾桶。为了方便居民,同时宣传垃圾分类理念,锦屏街道委托宣传小队将垃圾桶“送货上门”。 记者看到宣传小队分发的传单,分别写有“垃圾分类两步走”、“垃圾分类知识”和“‘分类帮’小程序获取及使用方法”等内容。谢凤英说:“刚进小区宣传时,很多居民从来没接触过垃圾分类理念,觉得麻烦,在分类的居民是个位数。而现在,我们上门宣传时,大多数居民还会主动询问垃圾分类小知识,分类方法也基本了解。”记者了解到,目前,小区垃圾分类“分类帮”小程序的注册户数有500户,有许多居民还主动上传分类照片。宁波市城市阳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的入户指导员上门查看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居民都分得挺好。 记者跟着竺亚萍在锦山明珠小区内查看各楼道口的垃圾桶。记者打开了几个垃圾桶发现,有些垃圾桶的确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但大部分垃圾桶内仍是什么垃圾都有。“虽然分类宣传有一定效果,但是投放时混投的情况还是屡屡出现。只要有一个人往厨余垃圾的垃圾桶里扔包装袋,好多居民看到后也会有‘我分也没有用’的想法。只能说这个工作任重而道远。”竺亚萍叹了一口气。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宣传小队将联合物业做好“桶边督导”,在投放时引导居民正确投放。 图为小区开展可回收垃圾换礼品活动。 绿都小区:半个月上门600多户推广垃圾分类 记者 毛淦颉 通讯员 陈灵科 “朱大姐,饭吃了吗,最近家里垃圾分类做得怎么样啦,会分了吗?”7月23日中午,记者跟随岳林街道绿都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管梅君来到绿都小区居民朱国芬家中,查看他们家垃圾分类的情况。这也是垃圾分类指导员工作的常态。 进门脱了鞋,管梅君就径直走到朱国芬家的厨房,检查他们家厨余垃圾投放的准确率。朱国芬家的厨房设置了两个垃圾桶,一个是前段时间社区发放的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另一个则是家中自备的垃圾桶。朱国芬骄傲地告诉管梅君:“自从你们上次宣传后,我每天都会认真将垃圾分类。能吃的、吃剩下的、会烂的、有水分的是厨余垃圾;有人要、可以卖钱的是可回收物;过期药品、化妆品、污染环境、有毒的是有害垃圾;剩下的就是其他垃圾。” 话音刚落,两个人就蹲在垃圾桶旁细细查看。朱国芬将带豆、水果皮、蔬菜叶等垃圾放在厨余垃圾桶中,将大骨、贝壳和螃蟹壳装在自备的垃圾桶。虽然分类较为清晰,但还是被眼尖的管梅君发现了漏洞:“朱大姐,纸巾属于其他垃圾,不能放在厨余垃圾桶,你这个分错了哦。”朱国芬听闻,一边笑一边将纸巾捡到了自备的垃圾桶中:“原来如此,我下次可知道啦!” 在朱国芬家中,记者看到,易拉罐、塑料瓶、废报纸等可回收物用纸箱装起来统一放在桌角,过期药品、废旧灯管等有害垃圾则单独摆放在架子上。朱国芬告诉记者,自己每天都会把家里使用过的垃圾收集归类,聚集多了就把它们统一投递到小区的“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处,实现废物利用。“至于这些有害垃圾,每个月21号都会有公司来小区里定点回收,还可以兑换肥皂、洗洁精等物品,小区居民都很有热情。” 除此之外,朱国芬每天都会将分类好的垃圾拍照,上传到“分类帮”微信小程序上,程序会自动根据分类的情况打分。如果分错了,还会发信息纠正。“分类榜每天还有一次答题机会,答对了就会有积分,可以兑换奖品,我的积分现在在小区业主群里可靠前了!”朱国芬开心地表示。 记者从绿都社区了解到,目前像朱国芬这样的居民越来越多,居民们的垃圾分类意识和分类准确率正在不断提高,而这些进步远远离不开像管梅君这样的垃圾分类指导员。今年年初起,绿都社区正式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每月定期对30多个垃圾分类指导员开展培训,让他们首先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和宣传的方式方法。此后,又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展亲子运动,节假日活动融入,签订承诺书等形式,加强对垃圾分类的宣传。 为了扩大宣传面,让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今年3月,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开展“地毯式”宣传,挨家挨户上门分发宣传手册和垃圾袋,却常常遭到居民的拒绝。管梅君告诉记者:“年轻人一般都十分配合,表示这是现在的趋势,要大力支持,但一些年纪大的人可能会嫌麻烦,觉得分了也倒在一块,没有什么用。”于是,管梅君就一遍遍耐心地劝说,将垃圾分类的优点告诉他们,让垃圾分类的理念逐步为他们所接受。 今年6月,管梅君和另一位志愿者再次上门分发厨余垃圾桶和承诺书。一个人捧着垃圾桶,一个人拿着承诺书和表格,600多户住户,连续半个月,早中晚从未间断。由于小区居民大多都是上班族,作息不规律,跑空趟是常有的事,有的住户甚至一天跑了三趟才找到人。因此,管梅君天天都是汗流浃背,半个月来人也瘦了不少。但是,看到垃圾分类逐渐被居民们所接受,大家参与分类的热情不断高涨,管梅君觉得,一切都值得。 图为垃圾分类指导员正在指导垃圾分类。 龙津尚都:龙津姐妹花帮助居民垃圾分类 记者 柳家欢 “前期已给小区住户分发了垃圾分类宣传单以及垃圾桶,但总体实施情况一般,要做好垃圾分类,还需要再下点苦功夫。”近日,记者来到龙津尚都了解小区垃圾分类实施情况时,龙津姐妹花志愿队队长楼淑琴如是说。 这支龙津姐妹花志愿队,于今年3月8日在新民社区党总支的组建下正式成立,50余名队员由小区居民、党员自愿组成。社区组织先后开展“垃圾分类我先行”、旗袍走秀宣传等主题活动,引导居民主动参与日常生活垃圾分类。 龙津尚都1期小区,共有住户445户。楼淑琴就住在这个小区,她告诉记者,目前该小区内共设置四分类垃圾分类点1个,二分类垃圾分类点23个,多分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种垃圾桶。随后,记者和她一起走进小区,在不远处就看到了垃圾分类点,依次摆放着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个不同色的垃圾桶,周边墙上还挂着四类垃圾的宣传标识,方便居民投放时区分。记者打开垃圾桶发现,当时的垃圾并不多,应该是刚清理过。其中黑色的其他垃圾桶中,有一袋打包的垃圾并未严格进行分类。 在7幢附近,一台黄蓝相间的“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吸人眼球”。这台“小黄狗”专吃干垃圾,分纸类回收、纺织物回收、金属回收、塑料回收等,点击主机屏幕,选择所投用的可回收垃圾类别,然后分别将垃圾分类放进语音和字幕提示的回收口。智能化设备便计算出所投物品的重量或数量。根据投递回收品的量,设备可很快计算出返现价格。手机操作即可,方便快捷。 “这种智能化设备的投入,一方面改善居民投放生活垃圾的习惯,另一方面也避免可回收物资在丢弃及回收环节的污染。”楼淑琴说,该设备正在做最后的调试,预计近期就可投入使用。但由于小区内中老年人居多,如何引导、教会更多人使用也是下步要考虑的问题。 “阿琴啊,在说什么呢?”走访过程中,居民何阿姨看到楼淑琴笑面相迎。当得知在讨论垃圾分类时,何阿姨说,垃圾分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就比如吃一个桃子,桃子皮和核就属于两种不同的垃圾,再去分类投放就比较麻烦。在一旁的小区保安告诉记者,小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比较大,环卫工人分早晚对小区内垃圾进行清理,但在装运垃圾的过程中仍是将垃圾混在一起,这样即使居民前期进行了分类、合理投放后,最终还是“一锅烩”。 “居民对垃圾分类有了初步认识,但重视程度仍不高。”楼淑琴说,下一步,将在社区指导下,组织志愿者分组对每幢下面的垃圾桶进行轮班监督,比如早上7-9点是上班族出门较集中的时间段,就定位在旁引导大家正确投放,让居民养成自觉投放的意识。 在回去路上,居民余大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小区内垃圾分类点较少,如投放一些废弃纸张得走上百来米,不切实际。建议给居民分发与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同色的4种垃圾袋,居民把家里的垃圾,事先分类放入不同的垃圾袋中,放在家门口,专门配备人员上门取,这样或许可以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好些。 图为志愿者上门分发垃圾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