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汪辰卉 时间长河,浩浩荡荡。 转眼已经来到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即将到来。 我国的县(市、区)级医院大多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成立,几乎与共和国同龄,奉化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间,奉化的区级医院从一穷二白开始,逐级逐步发展到科室齐全,从初始的门诊部到如今床位过千的现代化医疗机构,从三五人团队到职工上千人,从“老三样”到拥有大型现代化精准设备……区级医院的发展史,记录着一代代医务工作者创业守业的攀登摸索,也记录着农村老百姓健康福祉的悲欢起落。今天起,我们推出“奉医见证壮丽70年”专栏,带您回顾奉化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历程。 奉医见证壮丽70年 上世纪30年代的奉化公立医院 宁波最早的现县(市、区)级医院 区人民医院是宁波现县级医院中创建最早的医院,该院的建设与发展,也是浓缩版的奉化卫生事业发展史。区人民医院的前身为奉化公立医院和县卫生院。1931年,俞飞鹏、竺守梅等乡绅名人筹办,全县百姓集资创建了奉化公立医院,该院是奉化区人民医院的前身之一。院舍为两幢木结构楼房及40余间平房,设病床22张,医务人员20名。建于1943年4月的奉化县卫生院(院址柏坑乡,今大堰镇),1945年迁至奉化县城东门外文昌阁。1949年6月,县卫生院改名为县人民政府卫生院,次年迁至武庙。1953年1月,奉化县立医院并入县人民政府卫生院,自此两家医院合并。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老百姓对看病就医需求的提高,区人民医院几经扩建。1962年9月,奉化县卫生院迁入奉化公园路36号,新建门诊楼、住院楼,设病床80张,医务人员66名。1964年底,又建造了门诊部和手术室大楼,面积1276平方米,次年床位发展到156张。 当年,大书法家沙孟海在奉化公立医院的建院碑记里写道“今者虽中展起疾振颓,恢宏先民之遗绪,六业医者所有事也”。指引后人为弘扬医学、解除疾患而不懈努力。 区级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奉化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区(县)级医院实现扩容增量。改革开放之前,奉化仅人民医院1家县级医院,而目前全区共有4家区级医院。1984年,原奉化县政府批复同意溪口中心卫生院更名为溪口医院,并升格为县级医疗单位,1987年6月,浙江省卫生厅正式同意溪口医院更名、升格;1987年浙江省卫生厅批准建立奉化县中医院(其前身为奉化县大桥医院、大桥联合卫生院,由大桥第一、第二联合诊所和大桥牙科联合诊所组合而成),1995年奉化中医院整体迁入中山路新址;1986年妇幼保健站“撤站建所”,2004年10月妇幼保健所“撤所建院”。 在这一时期,奉化的卫生资源总量大为增加,医疗卫生用房、医疗卫生仪器设备等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提升。1983年底,区人民医院门诊大楼竣工,占地面积2860平方米。1989年,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的7层住院大楼竣工。随后几年,又相继建立了特检楼、传染病房,开设了母婴同室、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1993年,总建筑面积2680平方米的溪口医院新门诊大楼正式开诊使用。2003年4月,区人民医院新建住院楼竣工,主楼共19层,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区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溪口医院也相继新建改建了门急诊和住院大楼,全区就医环境显著改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奉化人民医院无论基础设施、医院管理还是医疗水平在宁波的县级医院中都名列前茅。早在1986年,奉化县人民医院在医院等级评审中成功晋级二级乙等医院。1988年,医院住院病历质量三次荣获宁波市县级以上医院第一名;新技术新项目也不断发展,如外科的“肝胆盆”手术达到市内同等水平;1993年医院单独设立心内科,成功为7名心脏疾病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其中双腔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填补了当时宁波市的空白。1989年10月,时任中央卫生部副部长何届生和妇幼保健司司长林佳楣来奉化县人民医院视察,对医院的建设发展作出高度评价。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依托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包括奉化市人民医院在内的各家县级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期,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发展迅速。1993年,奉化市人民医院投入近500万元,引进第四代全身CT,为保证CT检查和诊断质量,特聘请浙二医院教授到院现场指导。同年,美国MPdasonvce公司生产的经颅多普勒诊断仪投入使用,这种利用超声设备进行的无创性脑血管检查方法,当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2001年,投资400余万元引进日本岛津心血管及全身减影造影机(DSA),在介入治疗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永无止境 进入21世纪,为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的美好需求,奉化卫生健康事业围绕“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为奉化百姓提供更好的卫生健康服务。目前全区4家区级医院共有核定床位1410张,全年门诊270.84万人次,年出院病人4.9万人次。 在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奉化各医院结合各自实际,向上级医院寻求合作,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动能。2002年10月,奉化市人民医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建立医疗协作关系。2009年8月,奉化市中医院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签约,将针灸、推拿、康复整合为针推康复科,并与上海六院针推伤科以全托管模式进行紧密合作。 自2014年起,我区响应省“双下沉、两提升”工程,主动与上级优质医疗资源对接,以实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教育的新突破,也让奉城百姓免于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端医疗技术服务。目前,全区4家区级医院的21个学科分别与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地15家三甲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14年5月,奉化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与宁波市第一医院合作成立泌尿肾病奉化中心;2014年10月,奉化人民医院胸外科、呼吸内科、影像科与上海市肺科医院合作;2015年6月,奉化人民医院眼科与宁波市眼科医院合作;2018年、2019年,与省中医院、省肿瘤医院、宁波二院等多个学科达成合作关系,更多上级专家到奉化坐诊。2014年,奉化中医医院成为上海曙光医院奉化分院,与其内分泌科、肛肠科、肿瘤科、骨科进行合作;2016年初,与宁波市第二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选择外科、骨科、呼吸科及重症医学科(ICU)四个学科进行托管;2017年3月,区中医医院与杭州市中医院签约合作;2018年8月,与宁波二院放射科进行深度合作。2016年起,区妇幼保健院的妇科和新生儿科由宁波市妇儿医院进行专科托管;与省妇保建立长期医疗协作关系;与省儿童医院合作开展小儿心脏超声。2016年,溪口医院与宁波市李惠利医院建立紧密协作关系,成立宁波市李惠利医院消化内科、耳鼻喉科、放射科奉化分中心。今年,溪口医院由李惠利医院实行全面托管。 此外,医院积极与知名高校合作,不仅有助于培养适合医院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而且“医教协同、科教并举”的模式促进了医院的学科建设。人民医院于2007年成为宁波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双方合作构建完善的临床教学体系。2015年完成首批宁波大学大专班学生教学实习任务,自2014年起,目前已完成8个批次的本科班大四学生的小班化教学任务和5个批次的大五学生实习任务。中医医院先后成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浙江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区级医院在自身学科建设大力提升的基础上,牵头推进区域专病中心建设,以提升专病救治能力。2017年5月,区人民医院正式授牌为中国基层胸痛中心,成为宁波首家、浙江省第二家基层胸痛中心,创建两年以来,为全区500余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搭起急速生命通道。今年5月,区人民医院通过国家示范防治卒中中心认证。此外,创伤、孕产妇、新生儿及中医诊疗中心的标准化建设也在持续推进中。 自去年开始,医疗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深入,区级医院自助挂号、诊间结算、第三方支付平台、分时段精准预约等便民服务功能全部实现。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医院实行影像上云服务。“刷脸就医”“医后付”“医事服务一站式”“出生服务一体化”等便民惠民新举措,将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目前,奉化的区级医院正以全新的姿态进入新时代的高速发展期,加强学科建设,借力智慧医疗,以更精湛的技术、更优质的服务,造福于奉化人民。 上世纪80年代的奉化县人民医院 1993年,溪口医院新大楼落成典礼 上世纪60年代奉化县大桥联合卫生院(区中医医院前身)旧貌 1995年,奉化市中医院整体搬迁入新院 奉化市妇幼保健所旧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