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A6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0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找精神的故乡

——读叶清河中篇小说《农耕记忆馆》

    虞燕

    叶清河的很多小说执着于回望乡土中不断消逝的人和物,书写乡村人在坚守和游离之间的迷茫、迷失、疼痛及和解,他的中篇小说《农耕记忆馆》亦不例外。

    小说以父亲的葬礼中哑仔把“我”拽到一间摆满了犁、耙、锄头、推拨、箩筐等农具器物的旧屋开场,那些都是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搜罗的。这间旧屋后来便被作者命名为“农耕记忆馆”。小说有三条线:一是暑假里“我”从城市返回农村与哑仔的相处;二是关于家庭和亲人的回忆,尤其是对父亲的追忆,其中出现了多处对农耕、农具的深情书写;三是在城市里“我”与丁时辉的交往,以及“我”跟他各自的命运。也可以说显示出了四个层面:个体的命运——特别是父亲、“我”、丁时辉、哑仔几个人的命运变况;家庭的变故——通过描写父母境况及兄弟姐妹的成长、归宿,凸现整个村庄的走向;时代的变革——乡村的衰败与城市的发展,农耕与商业的碰撞、交融,人们在其中的选择和挣扎,反映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变迁;对农耕文明的思考——借由主人公思考农耕文明的过去,及它未来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农耕记忆馆》是一个偏温情的小说,叙事方式舒适平稳,情节设置上没有悬念,也不曲折,像在冬日里晒着大太阳,有故人在边上娓娓诉说一样,听的过程中,你的情绪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却冷不防被什么蛰了一下,那可能是一种隐约的在大趋势面前无能为力的忧伤。

    农耕时代终将远去,满屋的农具器物只能作为承载记忆的情感链接。如果小说只停留在为乡村消失而悲歌的话,那无疑普通了些,所以作者把更深层的更能引起共鸣的元素加了进去,那就是新城市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顿。作为被时代变革的大浪潮挟裹着涌进城市的乡村人,他们在社会巨变的夹缝里不断妥协不断挣扎,即便像“我”和丁时辉这样已经在城市过着相对体面生活的农村人,也无法逃脱由此带来的惶恐和疏离感。原生家庭的印记,身体里的某些暗码会不断提醒他们:你不属于这里。城市的异化和膨胀让他们时时有陌生感,身体和精神常常相悖,而记忆里的故乡正以无可抵抗之势消逝,精神已没有可以回归之所。

    小说中的“我”和丁时辉代表着现实社会中随处可见的两类人,“我”过得不甘心却缩手缩脚患得患失,而丁时辉是那种为了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而大刀阔斧向前冲的人,他开网吧、开超市、开健身房、炒地皮……竭尽全力,只想摆脱父辈施加在他身上的影子,还想在城市建立自己的领地,成为掌握资源、制定规则的那一类人,最后却一败涂地。这个人物颇有悲壮的英雄主义气息。这一切也令“我”产生巨大的震动,“我”更坚定地认为,不能再放任自己迷茫下去,应该重新拿起笔,为“我”所在的这个阶层发出属于“我们”的声音……可以说,是丁时辉加速了“我”的回归。

    “我”跟丁时辉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寻找精神的故乡,这种寻找的过程既悲怆又激昂,读来令人动容。

    另外我想说说哑仔,这个人物的设置挺有意思,来路不明,不会说话不识字,连个名字也没有,因为当年被父亲收留,与父亲一同吃住,一起干活,意外地成了“我”跟已故父亲之间的“联络员”。最后,“我”给哑仔取名,用的是父亲的名字,这样的用意除了小说里提到的,让他守着农耕记忆馆,犹如父亲守在那里,我想,还寄予了作者的一种希望——那就是,未来新农耕文明发展的可能性。哑仔的存在,让人看到了光亮。

    小说最后的“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建立农耕记忆馆,决定写一本关于农耕研究的书,因为“钩沉农耕文明,是对人类所来之路的尊重,它警示商业文明不是唯一的存在,农耕文明也可能是商业文明的一种修正、融合”。

    图片来自网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