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1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岸人家栖凤村

    沈永明

    栖凤村地处莼湖镇东南,东北枕高梧山,西南临象山港。古时,高梧山梧桐繁茂,附近又有六座小凤山,因寓有“凤栖梧桐”之意,故村名栖凤。早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已有栖凤乡之名,宋景德三年属松林乡,明洪武二年属忠义乡。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属梧山乡、桐照乡。2001年6月隶属莼湖镇后,将原栖凤农业村和栖凤渔业村合并成栖凤行政村。2019年8月属莼湖街道。

    栖凤村村民以沈姓为主,始迁祖源自苏州,是苏州的名门望族,祖上曾任户部尚书。其子沈千一在宋嘉熙三年考取进士,任苏州刺史。元兵入侵,沈千一率兵英勇杀敌,当朝却听信奸佞谗言,拒不出兵增援,最后寡不敌众,血洒疆场。其子铨同等三兄弟奉柩一路转辗福建后,又避难来到象山港畔栖凤村定居。清乾隆年间,沈氏后裔为纪念先祖为国捐躯,世代祀奉,在村下山嘴建起了家庙——下泽庙,庙神就是先祖沈千一,如今修葺一新的下泽庙依然是他们朝拜的圣地。

    沈氏三兄弟卜居栖凤村后,垦荒拓土、建家立业,并以外头祠堂、明堂、后堂宅为各自的发祥地。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到了明末清初,沈氏后裔可谓瓜瓞绵绵,枝繁叶茂,纷纷向外发展,因村中土地稀少,只好填海造房,逐渐形成了“三直六横”的村庄格局。随着时代的变迁,村庄日新月异,但古村旧貌仍然清晰可见,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青墙黛瓦的房舍建筑、浸染风尘的庙宇祠堂,勾勒出一幅历尽人间沧桑的历史画卷。

    大海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栖凤人,也铸就他们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铮铮铁骨。象山港是奉邑海上要塞,清咸丰丙辰年(1856),倭寇入侵,栖凤村村民为抗击倭寇,在村中狮子山、乌龟山筑起壕沟及烽火台,自备檀树炮,同心戮力配合官兵打击来侵倭寇,形成了一道强有力的防御屏障,保护了一方平安。为此,时任宁绍台道段光清、参将陈某分别颁赠“护国保民”“海氛永靖”匾额。清宣统三年(1911)4月,祖籍莼湖东谢村的同盟会会员应梦卿来栖凤村招募渔民,组成敢死队,参加光复杭州战斗,村民们积极响应踊跃报名。

    栖凤村地杰人灵,仁人志士辈出。如一生从医的沈朝陛,但凡族内有艰难事,必竭力助之,对贫穷村民,每出一方必赠一剂,为此,郡守尚瑶赠以“济世名医”额。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乡人沈大模释杀孙之人,宽容之心,仁慈之怀,被坊间传为美谈,也被历史所记载。情系桑梓的游子沈昌浩,为了解决家乡人多地少的问题,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上书浙江省省长,建议在狮子口海域填海造田,造福乡民。

    栖凤村依山临海,自然环境优越,农者耕其田,渔者从其渔,是一个典型的“渔米之乡”。史上,栖凤村村民除了在村口“落小海”外,还从事外海捕捞,每年二三月份渔民们远赴衢山岛做捕捞前准备工作,直至农历六月二十三前后捕捞结束才回家。

    新中国成立后,渔民成立了渔业协会,全村有木帆船40只。1957年起,渔民外出捕捞的船只由木帆船向木壳机帆船过渡,鱼货统一由水产局包销。改革开放后,大型钢质渔轮替代了传统木壳机帆船,如今村中已有各式渔船260多艘。在从事外海捕捞的同时,陆续开发近海网箱养殖业和水产品的深加工,提升产业的附加值。

    除了渔民,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成了经济社会的“弄潮儿”,他们乘着改革开放的“顺风船”,开拓经营,多元化发展产业经济。而今村上无论是渔民还是农民,都不再受传统职业的束缚,自主择业,自寻门路,投资办厂、从商经营,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尤其是近年来,他们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倾力打造黄金海岸的旅游品牌,以“翡翠湾海洋公园”为依托,开辟“生态出海一日游”,吸引众多游客来此旅游观光,体验海风拂面、出海捕鱼生活,并由此带动餐饮业、特色产品销售等。

    伫立于村西的象山港海岸,一边是潮起潮落的大海,烟波浩渺,似乎可以听到历史的回音,一边是整洁美丽的村庄,依山枕海,历经了千百年的巨变。相信海岸人家栖凤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必将再次扬帆启航,破浪前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