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1版 其实,他一直都对家人和亲友非常关心。早几年,庄辉得知老家的叔叔有严重胃病,一直记挂在心,他定期寄药到家乡,直到叔叔康复。 以民为本 医德行世 已过杖朝之年的庄辉院士银发满头,个子不高,背略驼,但提及他在肝炎防治方面的成就,却是举世瞩目。说起中国肝炎防治的历程和未来,他明亮的镜片后目光坚定。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的实验设备和搞科研的环境还不尽人意。此时,庄辉正被派往澳大利亚学术交流。导师看重他的钻研精神和人品,以非常优厚的条件,多次要求他留下来。面对这些庄辉心情特别平静,他说:“国内搞科研的环境确实不如这里,但国家更需要我。”回国后,他就参加了西双版纳的医疗队,开展对乙型肝炎的普查。 1992年,在庄辉和同行专家的联名呼吁下,卫生部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并要求自1992年1月1日起,对所有新生儿按0、1、6 月程序(即出生24小时内、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免费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这一举措从根本上预防了乙肝的发生。 在庄辉的带领下,我国在2004年、2005年制定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抗病毒治疗作为乙肝和丙肝治疗的关键,使得乙肝和丙肝抗病毒治疗更加规范化,疗效进一步提高,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人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没有任何专家的署名,更没有庄辉院士的署名。他却说:“这是中国专家们集体的智慧结晶,不是某个人的成果。” 庄辉认为,医学与其他行业的最大区别在于服务对象是人,要始终以人为本,尊重患者,为患者考虑。因此,当面对患者因治疗费用太贵而放弃治疗时,庄辉牵头多次向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有关部门提交建议。终于,在2016年通过政府与药企谈判,乙肝抗病毒药物替诺福韦酯由原来每月费用1470元降至490元,下降了67%。同时,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第一个口服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上市,新的药物通过3-6个月的治疗,95%的丙肝可以治愈。 治学严谨 止于至善 走进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卫楼的二层,不到十平方的一间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书籍和杂志,办公室对面是一间间实验室。没有外出的时候,庄辉几乎天天都会出现在此。恰逢教师节后,办公桌上挤满了学生送来的鲜花。 对工作近乎痴迷的他,如今仍保持每天8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常常是每天早上7点半上班,到晚上11点才回家。他说,搞医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静下心来,刻苦钻研,才会有收获。一次,一位同事与他一起去海南开会,本想趁机看看大海,谁知庄辉院士讲完课就回北京。同事说起此事,庄辉院士觉得怪不好意思的,连忙道歉。同事们就说:“‘天涯海角’不如你的实验室。” 庄辉虽然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科研业务及社会工作繁忙,但他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坚持每个学期都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他治学严谨,学风正派,深受学生爱戴。不论是制定指南,还是指导学生论文,他都会花费大量心血逐字逐句做上百次的修改,甚至细致到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多年来,尽管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但他每次都认真备课。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方式,他多年前即开始认真虚心地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他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每次在课件制作中遇到问题,他就虚心地向学生或同事请教并记录。 鉴于他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及知名度,国内多家著名院校和企事业单位都曾力邀他做兼职教授,待遇颇丰,然而他都一一回绝。他从不抱怨,心态特别平和。一间20多平方米的学校宿舍一直住到2001年,当选院士后,才搬进三居室的新房。 庄辉,这位与肝炎打了近50年交道的奉化人,用他的初心回应着这个社会——“为了一个没有肝炎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