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A8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2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卫生防疫工作起于新中国建立初期

70年奉医 70年记忆

——奉化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掠影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经历了战争的国家面临着各种疫病防控的严峻考验。1951年,奉化建立疫情报告制度,拉开了我区疫病防控的序幕。次年,奉化县卫生防疫委员会成立。1953年1月,在奉化县卫生院(区人民医院前身)设立奉化县人民政府防疫股,这是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的前身。1956年正式成立奉化县卫生防疫站,1960年与县委卫生科合并,1962年复名为奉化县卫生防疫站。1969年5月至1970年10月期间,防疫站曾与人民医院合并,改名为奉化县人民防治院,分开后仍名为奉化县卫生防疫站。1998年4月,由广平路迁至现桃源路新址。

    1952年初,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在我国迅速展开,这也是卫生防疫事业初期独具中国特色的工作方式。

    新中国成立前,丝虫病在奉化流行广泛。晚期丝虫病的皮肿病症,俗称“大脚疯”。丝虫病防治工作可追溯至1956年。在全面查治以控制传染源的同时,大规模开展的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积肥运动,使蚊子密度大幅度降低,从而切断丝虫病的传播媒介。微丝蚴(寄生于血液内的丝虫幼虫)阳性率从上世纪50年代初的21%下降到1959年的8.6%。之后,奉化持续开展丝虫病防治工作,把丝虫病防治工作纳入疾病防控体系。1984年,为“基本消灭丝虫病”达标县。1996年,奉化市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

    1974年起,奉化县、区、公社(镇)三级医疗单位配备专职卫生防疫人员,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合作医疗站也承担防疫任务,卫生防疫体系初具雏形。

    疾病防控体系日趋完善

    加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工作,主要措施有针对相应传染病的疫苗预防接种、重点传染病监测、预警处理和疫情管理等。

    免疫规划,是防治传染病的有力手段。计划免疫工作从2005年改称为免疫规划。早在1974年,奉化县在白杜乡进行计划免疫试点。从1978年起对0-7岁儿童实行计划免疫,随后不断普及、巩固与发展,计划免疫针对的传染病,得到有力控制,发病率明显下降。我区从1980年起无白喉病例,1985年起无脊灰病例;麻疹、流脑和乙脑的报告发病率分别从1978年的404.04/10万、16.19/10万、4.86/10万降至2018年的0/10万;病毒性肝炎和百日咳分别从1978年的136.67/10万、27.52/10万降至2018年的59.68/10万、0.39/10万。1998年,开始计划免疫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2009年,开始创建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如今,我区有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4家、四星级预防接种门诊1家、三星级预防接种门诊4家、规范化接种门诊1家。

    在重点传染病防控方面,奉化于1987年基本消灭疟疾,2014年完成消除疟疾达标考核。奉化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于1987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1988年以来坚持每年开展螺情监测、病情监测,以巩固血防工作成果,1995年为奉化发现钉螺的最后年份。近年来,我区将历史血吸虫病流行镇(街道)分成5个片,轮流开展钉螺检测,每年清查一块。2014-2018年累计查螺面积550108㎡,未发现钉螺。到2019年已连续24年未发现钉螺。

    我区持续提升全区结核病疫情防控水平。1989年,奉化市卫生防疫站被列为省结核病监测试点县(全省共4个县)。1995年,奉化市被列入“卫生部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第三批县(全省17个)。自2001年起,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加大,从3万元上升到目前30万元。2017年,奉化作为浙江省县区成员之一,参加中盖结核病三期项目。2018年,开展疑似患者耐多药筛查工作,加大耐多药肺结核防治工作。2019年,加强学校结核病筛查和疫情防控。此外,今年4月,我区启用结核病“一站式”即时结报系统,为宁波市首家。

    2003年非典后,各级政府加深了对“预防为主”方针的理解,把卫生应急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各职能部门提高了应急能力,人民群众也普遍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2004年2月1日起,奉化18家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群疾病谱发生改变,一些与人们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2018年我区主要死因(前五位)依次为为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道疾病、损伤和中毒,5种疾病占总死亡数的87.6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从“卫生防疫”时代跨越式转型,传染病防控和社区慢性病管理并重,免疫规划有效实施,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持续提升,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普通群众。

    跨越转型,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各类市场秩序

    1984年,奉化县卫生防疫站设立食品卫生科,专职从事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1988年奉化市卫生防疫站设立环境卫生科,承担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生活饮用水、食品卫生和职业卫生、化妆品卫生等监督检测工作。1996年5月,建立奉化市卫生监督所,与卫生防疫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2002年7月,原奉化市卫生防疫站分为奉化市卫生监督所和奉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如今,卫生监督所主要承担全区范围内公共场所卫生、医疗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爱国卫生、放射卫生、职业健康体检机构及打击非法行医等具体监督执法和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依法执业守护健康、公共场所“333”专项、“夏季游泳保健康”、“四小”整治、住宿场所分色管理、医疗机构放射防护管理规范化医院创建、中小医疗机构口腔科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化管理、医疗美容专项、集中消毒餐饮具和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校园卫生健康行动、五水共治等一系列专项整治、专题检查工作,维护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秩序。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卫生行政处罚的违法案件扩大到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传染病管理、医疗机构、消毒产品等领域,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全方位保护群众健康。

    妇幼保健,为母婴安全保驾护航

    我区妇幼保健工作始终遵循《母婴保健法》的宗旨,对孕产妇、儿童实施系统管理率达到95%以上。衡量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指标成效显著,近3年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降低到0/10万和2.51‰。

    全区建立了以区妇幼保健院为中心、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人员和村级妇女主任组成的三级妇幼保健网络,网络管理逐年规范。全区四家区级医院均开展妇产科、儿科医疗服务,9家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设妇保门诊、儿保门诊。区妇幼保健院(1986年妇幼保健站“撤站建所”,2004年10月妇幼保健所“撤所建院”)承担城区妇幼保健工作,负责全区妇幼保健业务指导工作。

    1984年起,奉化实行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2001年起,建立全区“生育健康电子监测系统”。从婚检开始,早孕建册、产前检查、产时记录、产访、产后42天检查、儿童保健等全过程所有资料均录入电脑,全程电子监测。2004年6月,奉化市妇保所开设流动孕产妇管理门诊,对流动孕产妇实行专项管理,定期检查,电话随访。2005年,奉化市妇保院被省卫生厅评为省级示范妇幼保健规范门诊。

    医共体改革,为公共卫生事业注入新活力

    随着医共体建设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开,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整合共享,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各医共体牵头单位主动融入基层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强化专业指导,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完善医防协同工作机制,做到防治服务并重。医共体内部建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制定医共体相关公共卫生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负责督促、指导、协调、考核医共体成员单位落实相关工作任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奉化防疫站(广平路旧址)

    1998年奉化卫生防疫站迁至桃源路

    2003年5月卫生防疫人员开展消杀工作

    奉化市卫生监督所和奉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

    通讯员 汪辰卉

    我区公共卫生工作始终遵循“预防为主”原则,经过几代卫生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从简单的疾病防治发展成为现在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三大体系,拥有一批卫生技术骨干和先进的检测设备。据文献记载,1974-1976年,奉化三年平均期望寿命男性66.04岁,女性69.36岁。据档案记录,我区2000年居民期望寿命72.69岁,男70.26岁,女75.38岁。2018年,奉化区居民期望寿命达81.04岁,其中男性79.21岁,女性83.11岁。

    2003年抗击非典

    开展钉螺检测

    2005年4月执法人员开展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1992年展出乙肝疫苗等宣传版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