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表 在莼湖西南约4公里的海边,有一个并不显眼的村子茅屿。村子背倚天台山余脉大洞山,面对东海象山港尾端狮子口海湾,距离海岸线不到百米,是一个半农半渔的海边小村。 茅屿古时叫星屿,“屿”是海中岛礁的别称,当地人却习惯读“峙”或“池”,奉化沿海的地名凡带“屿”的都读“峙”,如鸿屿、乌屿、白沙屿等。星屿村名源于村前曾是大海的一个港湾,海中有青山、庄山、应东山、眺山头、癞头山、东礁和西礁七座小岛或礁石,因其分布形状如北斗七星,故名。 第一次知道茅屿曾经叫星屿,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那时南方几省的农村刚刚进行过土改,翻身农民的政治觉悟高涨,好多地方都成立了以宣传共产党政策为宗旨的农村剧团,当时茅屿村也组建了一个剧团。每次演出,拉开外边大幕,里面天蓝色的背景幕上缀着醒目的“奉化县星屿剧团”几个大字,还画着7个小岛、海浪等图案。剧团成员每人还佩有一个同样图案的徽章。我父亲当时在剧团后场敲锣鼓,有一次我问他说,茅屿村的剧团为何叫“星屿剧团”?他说茅屿古时就叫星屿,至于为何改名、何时改名他也说不清楚。 直至目前,茅屿村民和社会上都一致认为可能是当初这些岛礁上只长茅草,后人干脆就因此改名。其实不然,试想,老祖宗起的这么有文化内涵的村名,岂会因这样的缘由而改名?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头说起。 茅屿建村历史悠久,根据史料及最近发现的宗谱推算,已有上千年时光。茅屿分上、下两个自然村。地势较高的叫鲍家,靠近海边的叫王家,所以男性村民绝大多数是王、鲍两姓。据宗谱记载,北宋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王姓始祖延浩公自邑迁星屿发族。最近发现的《星屿石鼓里王氏宗谱》中特别注明“即邑城西门内庙下王”,也就是现在的锦屏街道西锦村一带。另据史料记载,鲍姓先祖为南宋武科进士鲍祖发,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为避战乱,先迁居福建莆田一带,成为当地的“客家人”,后因人满为患,便辗转临海,北上定海,后至奉化,到了星屿定居,比延浩公晚了一百多年。先来的王姓家族视鲍姓族人为乡亲,两族人共建宗庙,同尊延浩公为太祖,世代和睦友好、相安而居。 从父辈老人口中传说和根据现在的地形推测,茅屿村的先人们至少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围海造田。随着围海造田的不断推进,这村前大海中的7座岛礁大部分已成为陆地小山,最后只剩下东礁和西礁还矗立在海堤外。 大约在王氏五世祖时,王氏家族分成里、外二宅。外宅祖全公、升公,带领后辈继承先祖遗愿,扩新塘,建庙宇,历经沧桑。里宅王氏至七世时,有一族迁居鄞江。《三字经》作者王应麟之父次吉就是在此期间迁至鄞州的。历史上茅屿王氏家族曾经出过十位进士,距王家西面一里地,有一个叫王家府的小自然村,在南宋时还出了一位昭仪贵人,她的兄长王人英也是进士出身。 清顺治以前,村子一直叫星屿。顺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为了防范郑成功、张苍水等反清复明势力与沿海人民联合,采取“禁海迁界”的隔离政策。下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实行海禁。清政府为了消灭沿海的反清复明势力,实行“坚壁清野”式的绝招,命令沿海居民一律内迁,后撤30至50里,同时派出大批官员到沿海省份监督迁移,地方官员如有怠慢,一律治罪。 当时的星屿村因为离海不到百米,且大部分村民都从事农耕渔樵的半农半渔生活,所以受害最重。宗谱中明确记载:“禁出洋采捕,明年遣沿海居民入内地,星屿固在遣中。一时‘上捐国课,下毁室庐’。王氏盖无复居故宅者。”村民在高压政策下,被迫后撤,船只被毁,房舍尽烧,尺板不得下海。王氏一门均被强迫后撤50里至双溪(今尚田下王)一隅暂居。鲍氏家族后撤60里至尚田广渡附近的鲍村、尚桥沈鲍一带。直至清乾隆初年,历时23年,朝廷始准许村民陆续回归。彼时的村庄居舍破败,断垣残壁、田园荒芜、茅草遍野。从此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戏称“星屿”为“茅屿”。久而久之,村名就改成茅屿了。 尽管村名改了,但在王氏和鲍氏族人的心目中,星屿还是星屿,这在历代宗谱中都有记载。迫于当时的形势,对清朝“禁海迁界”的这段历史,在后来的宗谱中都只能轻描淡写地提一下。 “星屿”和“茅屿”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隐含了一段辛酸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