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0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区犬类管理服务中心的那些事儿

    记者 陈培芳 通讯员 奕超超

    养宠物狗已成为一种大众现象,狗成了许多人的情感寄托,很多家庭会把狗当做是家里的一份子,但随之而来的是养狗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随着犬只数量大幅增加、流浪犬增多,特别是在人口密度高的场所,遛狗不拴绳、犬吠扰民等无序养犬行为,给市民正常生活带来困扰,也影响了奉化城市形象。

    从去年10月开始,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多次犬类管理集中整治行动,并划定了东以东环线为界,南以宝化路、金海路为界,西以锦奉大道为界,北以四明路为界的犬只(大型犬、烈性犬)限养区。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经过区犬类管理服务中心队员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犬类整治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本期关注,记者走进区犬类管理服务中心,了解犬管中心民警的日常及工作细节。

    以流浪狗为目标的日常巡逻

    10月24日下午,民警胡华光与队友毛永平、汪叶方3人开了一辆执法车从单位出发,开始了他们的日常巡逻,与其他民警不同的是,他们巡查的内容不是各类治安管理事宜,而是城区各处的流浪狗。

    执法车缓缓地在城区的主要路段行进,“经过一年多的整治,城区流浪狗基本比较少见,无主的养在犬类收容所里,而有主的宠物狗,很多上了牌,牵了狗绳,大家意识都提高了,这是好事。”在车里,胡华光告诉记者。

    执法车是一辆普通的厢式皮卡车,后面有一个装狗的笼子,要是遇到了流浪狗,就会先带到管理中心,队员们的工具也简单,一个绿色的网兜,连着一根一米多长的棍子,还有遇到大型犬时才会用到的吹管和麻醉针。“这麻醉针还是前几年才配上的,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队员毛永平是个“老犬管员”,从犬管中心成立开始就在了,今年已是第15个年头了,他一边准备麻醉剂,一边给记者讲述麻醉针的由来。2014年之前,队员们出门只有一个捕狗网,外加一根自来水管,遇到有危险性的大型烈性犬,只能用自来水管进行处置,不仅执法过程有危险性,而且现场比较血腥,给市民的影响也不好。2014年,他们接到群众报警求助,说原唐鹰西裤厂房门口有一只藏獒在徘徊,十分危险。队员们赶到现场后,发现藏獒体型庞大,情绪不稳,情况比想象中的危险得多,要对付藏獒,那单薄的网兜和自来水管根本起不了作用,最终他们求助巡特警大队才制服了藏獒,“那次以后,通过申请,我们才配备了吹管式麻醉针,用来应对大型的烈性犬,使得执法过程更加文明高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队员的人身安全。”

    “那家商店门口的狗没有牵引绳,旁边的小姑娘应该是它的主人,老毛你提醒她一下,让她牵好狗绳,不要让狗在门口待着。”队员汪叶方负责开车,却也时刻注意着路段上犬只出没的情况,驾驶座视野较好,眼尖的他发现了情况后,立即跟坐在后座的毛永平沟通。车子停了下来,毛永平探出脑袋招呼着马路对面的狗主人:“姑娘,狗牵牵好,不要让它跑到外面公共区域来。”狗主人应了一声,把狗抱回了店里,“大多数时候大家还是很配合的,对于那些明显看过去是有主的犬只,我们也是柔性执法,以劝说教育为主。”

    判断流浪狗最直观的标准就是有没有拴绳子。有些狗看起来很干净、很漂亮,有的甚至还穿衣服、戴蝴蝶结,但只要是没有拴绳,相当于主人没有对狗进行可控的管理,就会按流浪狗处置,胡华光解释,“因未拴绳被收容的狗,我们会先关到独立的一间笼子里等待主人认领,未办证的办好证后就能领回。”

    在锦屏街道塔水村,队员们遇到一只未挂狗牌、身边也没有主人的狗,通过观察,是条刚生产过的母狗,比较凶,对过路行人有一定的危险性。胡华光和毛永平悄悄靠过去,将狗抓进了笼子。这时,突然从一户人家里冲出来一个中年大姐,拦住队员不让走,她情绪激动说:“我家就在旁边,狗在家门口,你们怎么把我的狗抓走了?”汪叶方解释,“你的狗没有拴绳子在公共区域乱跑,脖子上也没有挂狗牌,咬到人了算谁的责任?”围观的人多了起来,见队员们态度坚决,狗主人开始打起了感情牌:“警察同志,你看这狗刚生完小狗,你把它抓了,几只小狗没奶喝怪可怜的,通融一下可以吗?”汪叶方继续说道:“你这样养狗是不对的,特别是刚生了小狗的犬类很具有攻击性,我们先把狗带回去,你一会去城基路25号犬管中心来办手续,打个疫苗办个狗证,都是免费的,以后把狗关在家里不要四处跑,知道吗?”跟狗主人交代完后,队员们把狗放进了后面的笼子里,驱车离开了。“这是只串种土狗,也不知道主人会不会来领。”车上,队员们嘀咕着。半天的巡逻下来,遇到的不文明养狗情况不多。“执法的目的不是激化矛盾,恰恰是要避免矛盾。”胡华光说。

    收容中心里的流浪犬

    仅有5名队员的犬管中心

    犬类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于2005年4月,整个中心只有6个人,目前有一位队员病休,在岗人数仅有5人,除了胡华光是民警,其他几位都是协警,平均年龄超过了50岁。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承担着全区的流浪狗工作,负责城区锦屏、岳林两个街道的日常巡查管理,其他地区实行派出所属地管理,接到群众关于犬类的报警后,先由当地派出所出警处理,如果派出所无法处理的,再由犬管中心出警,虽然工作量减轻了不少,但是队员们每天依然忙碌,一般巡逻需要三个人一组,留下一人接听110指令,唯一的女队员周银意负责窗口咨询服务。

    犬管中心虽小,但每天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在这里,几乎所有的队员都被狗咬伤过,有些还不止一次。去年11月,毛永平就被收容基地里的一只马犬咬伤,休养了半个多月。

    与狗打交道不难,队员们最怕的,还是养犬人的无理取闹,有市民为了拿回狗连续几天去他们办公室闹事,也有因为他们捕杀了无证无主烈性犬而打投诉电话的。2015年,胡华光刚到犬管中心没多久,群众举报说宝化路南溪家园附近有两只流浪犬,队员们出警后,出于行人安全的优先考虑,捕杀了其中一只,正要离开时,狗主人来了,不让他们离开,要求赔偿,好几次到犬管中心闹事,还用扫帚打伤了胡华光的手指和手臂,最终报警处理才解决。“这样极端的事情不多,但也会遇到。”

    周银意也是在犬管中心成立时就在岗了,以前主要负责养犬登记证的办理和财务工作,如今办证的业务已经转移到了专业的宠物医院,所以目前主要是为养犬者提供一些办证的咨询服务和文明养犬的宣传工作。

    回忆起这些年的工作,周银意有很多话想说,“记得我们刚成立的时候,前来办证的人特别多,8点半上班,很多人7点多就来排队了,我经常忙得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也没有。现在空下来了,反而觉得有点不习惯了。”周银意告诉记者,这么多年的窗口服务,她见证了养狗人素质的逐年提升,也听了许许多多养狗人与狗之间的感人事迹,“现在很多人养狗不是为了看家护院,而是当家人一样在对待,他们会摇着狗狗的爪子说‘宝贝,快跟阿姨说再见’,一开始我心理上很难接受,后来也渐渐习惯了。还有一次,有个人办完证件跟我聊了一会,说家里的狗曾救过自己一命,不然大冬天醉酒的他可能会冻死在外面。”

    流浪犬收容中心

    见证人性的流浪犬收容中心

    抓捕的狗会暂时送到区流浪犬收容中心,犬管中心在城郊城西岙村樟岙自然村租用了一处僻静厂房作为收容基地,聘请了专人管理。里面像宿舍一样,分成10个房间,一共200平方米左右,每个房间关着二三十只狗,地面还铺了地砖,做了铁栅栏。从去年开始集中整治后,这里的狗多了起来,最多的时候有500多只,目前稳定在200只左右。狗多了,狗粮耗费大,环境卫生也搞不好,两袋20公斤的狗粮只够吃一天,即使是最便宜的狗粮,一年也要吃掉14万元。工作人员每天早晚还要清洗狗舍,主要是清理粪便,还要洒消毒水,即便这样,味道也挺大。还会有爱狗人士找借口进来监督犬舍的环境,有的当场就提意见:怎么能这么多狗放在一起?有一次,一位小姑娘谎称要领回自己的狗,到基地后偷偷拍了视频传到了网上,说基地环境脏乱差是在虐狗,这让队员们倍感委屈。不过也有真正爱狗的人,拿了被子,买了狗粮送到基地。对于这样的好意,队员们心里也是挺欣慰的,但是为了保证犬只的安全,他们都会婉拒。

    收容基地像是一面人性的镜子,有人愿意交几十或几百的罚款、办了手续接回一个“家庭成员”,但也有人不愿意出这个钱,把狗留在基地不管不顾,这实际上是无情抛弃了一个生命。为了避免权属纠纷,收容基地里的犬只是不向市民开放免费领养的。

    狗主人办完手续后,会在犬管队员的陪同下前往收容中心领狗,一般狗主人会趴在犬舍的门口一直喊着自己“宝贝”的名字,为了防止冒领,胡华光他们会观察狗见到主人时的反应,“狗是很有灵性的动物,即使分开再久,也能认出主人,所以如果那条狗见到主人时表现得很亲切激动,那么基本上就不会错了。”胡华光记得有位家住城区的市民非常爱狗,但因为养的狗属于限养区内个人禁养的大型犬,为了配合犬管中心的工作,只好忍痛将狗送到了收容基地,但他每星期要去基地看看自己的狗,每次站在同样的位置,后来他的狗因为被传染疾病死掉了,但每周去一趟基地看狗,却成了他的习惯,风雨无阻。

    采访中,看到犬管队员抓捕流浪狗,有人会围着说“是该管管了”,但也有人不理解。毛永平告诉记者,十多年的工作做下来,其实犬类管理最难做的就是和养犬人的沟通,这个工作主要靠宣传,其次靠管理,最后才是靠执法。

    “你好,我是胡华光,我是来告诉你,下午我们在塔水村抓来的那只狗,它的主人办好了相关手续,已经领走了。”采访结束后不久,记者接到了胡华光的电话,言语中充满了喜悦和欣慰。这样的结果,大概就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

    犬管队员捕捉流浪犬

    记者手记

    消除狗患需从“人”开始

    陈培芳

    时间回到十多年前,“狗”和“患”,是断然不会有什么太多联系的。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下,养狗都极为常见,然而近些年流浪狗问题、不文明养狗引发的矛盾屡见报端,如今“狗患”已经成为城市治理的一个难点。实际上,所有的“狗患”,归根到底,其实还是“人患”造成的。

    在宠物中,狗是饲养率最高的一种动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养狗成了不少人的感情寄托,对于很多宠物主来说,狗已成了他们的家庭成员。那么为什么说“狗患”其实就是“人患”?首先,从一定程度上说,养狗是公民的个人权利,但是在城市中,特别是在公共空间,养狗的权利是有边界的。养狗人对狗充满感情,但别人是否能像自己一样爱狗,这也是他人的权利。所以养狗人不能因为爱狗而忽略了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其次,养狗也是有规矩的,一个规矩是“文明”,另一个规矩是“法规”,办狗证、遛狗系狗绳、及时清理狗便,这是一名养狗人必须具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养狗的底线。当然,养狗这件事如果只靠“文明”二字,可能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法规”的约束作用必须显现出来。然而,有时候这些“法规”形同虚设、缺乏可操作性,有时候一些“法规”过于苛刻也让养狗人啧有烦言,有时候,一些“法规”对职能部门权限界定并不明晰。如何优化管理法规,更适应当下的实际情况,更高效、实际地起到约束养狗行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国外管理养狗早已形成了成熟的制度,国内一些地方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扬长避短或者取长补短,通过优化管理体系,也是管理部门急需思考的一个问题。

    治理“狗患”,养狗人需要认真对待,约束自己行为举止的同时,也就约束了爱犬的行为。而管理部门也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养狗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不能光指望从道德方面治理“狗患”,也要从“法规”角度治理狗患。

    养犬登记证

    禁养犬只目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