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A6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01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吴江泾:小村大历史

    吴慈

    千年教育古村吴江泾,乃河南陈留吴氏(一世祖吴范,汉汴州牧至唐诗赋科进士授史馆修撰、直笔学士吴竞公,定下“八十代排行”,兄吴兢即《贞观政要》作者)避安史之乱返姑苏,公元880年传三代至乡贡进士吴子善又避黄巢之乱漂海而来。同来之姻亲银青光禄大夫庄翊忠,建居曹村,民间有“庄相公吴先生”传说,古之先生即今之教师也。原村中墙门一律朝北,取家山北望之意。第一幢房子进士草堂,即是书院。草堂前有一株三叉银杏,东西向各有一株古枫,此乃乡间共知的“二支蜡烛,三柱香”,祭天拜地,祈求国泰民安。今“蜡烛”已失,“三香”唐杏幸存其二。无独有偶,赤乌年间由吴国太(兄吴景)令孙权拨款所建之慈溪五磊寺也有“二烛三香”之景……

    族谱八十代辈份排行为:万千宗祠远,仁德永承庆……其中“仁德、义礼、清廉、忠孝、志学、修经、存善”为教育大纲。吴江泾的辈份排行可上溯黄帝,主要是保存了唐以后之传承。唐以前脉络,百家姓各姓都十分清楚。

    本乡志有吴师山、吴师桥记载,二者皆在松岙乡官路头,漂海时因船舵折,太叔以身作舵被鲨鱼咬断腿而牺牲,墓即在船靠岸处。后先祖墓也筑是处,永远相伴舍己救人之胞弟,约三年后迁至今址。吴、庄两家姻亲毗邻,庄氏居处为曹村,吴氏居处名吴江泾,意即姑苏吴江流过来的一条小河,让后辈莫忘祖宗,自此开启长达千余年的教书育人之儒业。今有两只外方内圆之唐石捣臼幸存,吴师桥(洞桥)和峻德桥(长条石桥)及吴氏参与出资的西山石桥、明曹溪桥(洞桥)和松坪石塔等尚存。

    抗战时,吴庶晨(曾任省农校校长,其弟笔峰曾任省水产学校校长)、吴焕父子在村创办县吴江临时中学,有外籍教员教英语。吴庶晨曾资助革命烈士朱镜我去日本留学,朱镜我也毕业于吴江绎如学校,此校为优贡吴振藩(1871-1936年,九成公三子,夫人王梅凤)创办,曾获省朱都督勋章。晚清昭孝堂之丛桂文社,由训导吴文江(1857-1897年)创建,他因编著《忠义乡志》积劳成疾而亡,年仅四十一岁。他是武举人绎房亚元吴作霖之孙。文江先生有四子,孙及曾孙数十人,吴圣荪、圣苓便是其孙。绎房是族中最兴旺一房,子孙在国内外多有建树。当年黄埔军校,绎房人就有三位教师:吴杲明(日本海军将校班毕业),海军部教官;吴炯,日本物理专业毕业,后任奉化中学校长;吴岐,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大,法学学士,后任复旦、南开大学教授,是民盟首批创办人之一。另有吴烔,日本园林专业毕业,据说黄岩蜜桔为其首创。

    毕业于绎如学校和吴江临中的还有被誉为国内眼科第一人的陈滋,留德医学双博士、后任省医大院长的陈振棠;有吴大椿,日本祭祀专业学归,曾任奉中副校长,抗战时,任教象山立三中学,后任教上虞春晖中学;还有解放后任鄞县师范校长的周闪耀,上海文卫党校常务副校长吴圣苓,吉林工大教授吴圣庄。解放后,省党校教师吴焕等及复旦、上大、浙大不少教员皆先后毕业于吴江学校。宁波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吴玉卿、亭下中学校长吴贤茂、奉化中学校长吴炯和其他乡中心学校校长多是吴江泾人。据初步统计村中出院校长百余人,培养出外姓的院校长更多。

    吴江泾人才济济,族人遍及国内外。吴杲明(1883-1952年)任中山舰长,《浙江文史资料》第一辑有“中山舰事件”记载;抗战时任船舶司令部常务副司令,在重庆高滩岩上班,为设备和人员南迁竭尽绵力;抗战胜利后回村终老。杲明胞兄吴锐东(1879-1952年),优贡,曾任两淅盐运使、省农商会会长等,吴炯是其子,其女嫁白杜泰桥,与夫共创该地启蒙学校。另有抗战老兵、毕业于保定军校的吴崇文,后去台湾;吴崇梁曾任厦门、泉州飞机场场长;吴学俊任宁奉公路董事长等,因此小山村也有“海、陆、空”之说。还有美国太空中心高工吴君昉、美国石油系统高工吴政昉、美国无线遥控高工吴优、美国电脑工程师吴晓敏等。世界著名画家韩(吴)湘宁,六岁随义父去台湾,台大美术系毕业后,在台教授美术,作家三毛是其学生。他28岁时与贝聿铭、韩国的白南准代表亚洲荣获美国社会贡献奖,今在云南大理创办艺术馆,还考虑来宁波办画展。还有长居北京的漫画家吴祖望,娶妻爱新觉罗氏(醇亲王孙女)。族谱载:民国年间村有日本留学生十余人,还有去日本的缝纫匠及商人。学生中有留美、留德、留法多人,皆为村绎如学校毕业。其中留美工程师林平一,他家还藏有民国元年绎如二等私立学校的毕业证书,校长吴震欧,他是族中最后一位举人,曾任教宁波府中学堂。

    吴江泾今是市级传统古村,省级文明村。古村振兴已引起各级领导之关心,倘若外出人员皆反哺回报,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本人萌发了卖藏品救古村之想法,今正在落实中。

    吴圣东、圣超兄弟在2007年编著有《吴姓·吴江泾》一书,统计吴姓有状元十四位,皇后八位。清中晚期,村中有“大挑兵部,领旨守府”的武举人四人,武秀才十几位,有清雍进士多位。解放初,有志愿军几位,绍兴县县长也是族人。当年村小学校长谢才甫,解放后为余姚县委书记。

    国学大师陈汉章题《昭孝堂第一世家》,源出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族有宋宁宗朝进士吴守仁,官至刑部尚书。宋元间忠臣吴从龙,字子云,事钱鏐王,自破黄巢以后,屡建大功,诏封武功郎统制,后殉国难,原扬州泰州有吴公庙。另有元庆元路儒学教授吴守儒、元鄞州儒学教谕吴化龙等。明代有任输粮职礼字辈太公“拾金不昧”的故事,失主茭湖严公以德报德,当即将女儿许婚,来报恩的严氏太婆为教育古村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拙文《到吴江泾看山听传说》有载。另有义学、义医等善绩流传;有捐良田四十亩创办民间慈善组织永济会之九成公,亡年也仅四十出头。

    村中尚存多所举人府和书院,特别是同治间名师吴斗枢(当时有人去赶考,问他借钱,他总是借多少,就送多少;其七十寿辰时有十几位学生作四十八韵诗祝贺,其中有女诗人王慕兰、才子卓慈沛等)曾居住之罕见七合院,现尚存六合。

    教育古村,众家田也较为出名,如赡学田、义众田、祠堂众田、庙众田、桥众田、房众田等。在清代人口最多的角房众,据当年村会计吴汉章(角房人)计算,每房全部轮转要三百六十年,真是“氏族共产主义”。

    村人著书立说者亦多,如光绪探花孙锵(1856-1933年)作有《丛桂文社记》和《瓻醁(藏书)楼记》,近人吴振藩、吴文江编著《忠义乡志》《金峩寺志》等,近年又有吴圣东、吴圣超的《吴姓·吴江泾》(香港佛教出版社出版)和拙著《阿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

    本人因受家风薰陶,深知“精神,文化,报恩”,虽务农二十年,然进城交良师益友,因此也闯进文学殿堂和艺术殿堂,父子均成省、市作协会员,亦数十年如一日自筹资金,研究、收藏、创办甬式家具博物馆,因此感悟“千年皂色”:“乌衣门第乌衣郎,乌裳乌橱乌眠床。乌黑吉祥千年色,乌到今时惜被忘。乌黑书房重兴起。甬式家具见辉煌。华夏发明何物早,河姆榫卯木楼房。”打理出:“红洞房、黑书房、白厨房”,首创甬上三房,倘能以感性具象的地方文化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也不失是吴江泾人为社会贡献的一份绵薄之力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