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淦颉 从一幅清朝光绪年间的奉化县城图展开,以迎恩门、贞明门、顺成门、起凤门,即当时奉化“城里厢”的东门、南门、西门、北门为起点,走寻一条条老街小巷,一座座故居旧宅,还原孔圣殿、县前街、资福庙等建筑的现存面貌。通过古今对比,记录城市变迁……这部长达近40分钟的纪录片,名为《一张旧图勾起的记忆》,是今年66岁的退休老人夏益华收集、构思、拍摄、剪辑而成。他花了4年时间,用脚步和镜头记录了“城里厢”的演变过程,为我区的历史档案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影像资料。 走进夏益华的书房,能看到不少跟摄影有关的器械:单反相机、无人机、三脚架等。他告诉记者:“现在电子设备更新速度非常快,为了提高清晰度,多角度记录影像,我买了不少设备。”工作闲暇时,夏益华就喜欢拿着照相机,到处走走拍拍,记录身边的美景和人。2014年从区经信局退休后,他喜欢上更为生动的视频影像,潜心研究这门艺术,旅游时的风景、身边的人物故事、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夏益华的拍摄素材。至今,他已经拍摄了近百个视频,其中他花了13个夜晚拍摄的献礼新中国华诞70周年的《灯光璀璨不夜城》,获得了2019年奉化区微视频大赛的铜奖。 2015年,夏益华萌生了要记录“城里厢”影像资料的念头。“既然拍了,就拍点对社会有用的东西。听说‘城里厢’要拆迁,我就想把老城的面貌记录下来,给祖孙后辈留下点记忆。”他花了整整一天时间从区档案馆找到了清朝光绪年间的奉化县城图,多方搜集和整理“城里厢”的相关资料。随后实地走访,询问周边的居民,将县城图各个位置和目前的“城里厢”一一对应起来,再展开拍摄。 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完整将其记录下来的难度可想而知。2016年夏天,老城墙城基在下水道施工时得以显露,夏益华得知后立即前往现场拍摄。可是顶着烈日流着汗,前前后后去了6次都没有拍到。但那里的施工人员都认识了这位执着的老先生,一位施工人员得知夏益华的来意后,就将施工时手机拍摄的城墙照片提供给了他。夏益华看到照片后心情迟迟不能平静,仿佛看到了老城的原貌。当时无人机还没有普及,为了拍到“城里厢”的全貌,夏益华爬上了附近还未安装电梯的18层大楼进行拍摄。但因为雾霾天气影响,高空可见度低,此次拍摄的素材全部作废了。他没有放弃,又先后去了3趟,终于拍到了自己满意的画面。拍完后,他便成天扑在电脑前反复剪辑修改,4年间,不断增加和补充新的内容,终于在去年完成了这部作品,并被区档案馆收存。 目前,“城里厢”拆迁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夏益华作品中的很多建筑已不复存在,却永久定格在画面中,为后人珍藏了一份宝贵的记忆。下一步,夏益华还打算将我区多年来的农业、工业、交通、城区等变化用镜头收集起来,制作视频,继续追寻那份属于奉化的记忆。 图为夏益华正在剪辑拍摄的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