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A1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饴躬身犁沃土

——记奉籍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农业化学家朱兆良

    记者 景小芳

    【人物名片】

    朱兆良,国际著名土壤农业化学家,1932年8月21日生于山东青岛,祖籍奉化。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198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少年立志兴中华

    11月16日,88岁高龄的朱兆良应邀参加“乡行寻梦—嬗变中的奉化”奉化设区三周年大会。在街道、村干部的陪同下,朱兆良穿梭在老家江口街道朱应村的村道小巷。变化的新农村风貌、不变的浓浓乡愁,让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感到格外亲切激动,“这是我70多年后第一次回到朱应村,见到了堂弟,回想儿时的情景,倍感亲切,也亲眼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深受感动和鼓舞。这次故乡行会让我念念不忘,记上一辈子,也让我的子女体验一下故乡的情结。”

    朱兆良回忆说:“我父亲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随爷爷离开朱应村去山东青岛学裁缝谋生,我也是在青岛出生长大。”在那个战火纷飞、民族颠沛的年代,朱兆良的童年也是坎坷多舛。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人的魔掌很快向山东伸来,青岛首当其冲,年幼的他随母亲辗转回朱应村避难。

    “令我记忆深刻的是,那时老家的房子破败萧条、风雨飘摇,随时可能坍塌。”朱兆良说,然而更不幸的是,2年后,日军空袭奉化,全家人不得不再次逃难回青岛。朱兆良的小学生涯是在抗日战争的沦陷中度过的,沦陷区的生活让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百姓的欺压凌辱,他亲历了占领者强制学校开设日语课程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过程。

    国难家仇和当时流行的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让他意识到只有国家强盛才能不挨打受欺辱。

    一波三折定终身

    1947年暑假参加化学补习班,是朱兆良转向化学的关键。补习班教学生制作日用化学品,如肥皂、雪花膏等,使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1949年朱兆良从高中二年级直接升入了山东大学农学系学习,基于中学时代激发的对化工的兴趣,大学二年级时转到化学系学习。当时学校里有许多英文版的化学理论书籍,他利用课余时间刻苦攻读,在化学理论的海洋中遨游。

    毕业后,本来壮志凌云要在化学领域有所建树的朱兆良,却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幸好,此时遇到了李庆逵和于天仁两位良师。李庆逵告诉他,国际上杰出土壤学家很多是学化学出身的,你有化学基础,很适合开展土壤研究,在这个领域是大有作为的。于天仁安排朱兆良做一些土壤化学分析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他专长,另一方面通过耳濡目染培养他新兴趣。在两位先生帮助和周围环境熏陶下,朱兆良在学术上慢慢成长。

    1958年对朱兆良来说是其事业的重要转折年,当时中科院号召搞农业的研究人员要到农村蹲点,他被安排在常熟市农村。在劳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他看到农民为追求高产盲目过量施用氮肥,造成农作物遭受病虫害倒伏减产,他深刻意识到搞土壤研究也可以为国家发展做贡献,这与自己实业救国的思想相吻合,内心深处也就认同了自己的工作。

    甘饴躬身犁沃土

    朱兆良作为土壤氮素转化与管理研究的拓荒者和学科带头人,躬身沃土六十载,研究硕果累累。

    他首次对土壤供氮能力进行了定量解析,为确定作物氮肥适宜施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开拓了中国土壤供氮能力与氮肥施用量推荐的研究领域,提出并论证了以“平均适宜施氮量”为基础,在大面积上推荐氮肥施用量的建议;率先揭示了三熟制中作物高产对土壤养分供应速率的要求明显高于两熟制,为太湖地区双三制的调整和合理施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农田氮肥损失的定量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为氮肥合理施用和减少损失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用技术;提出了田面水中铵浓度和光照是决定氨挥发量的主要因素等观点,首次提出减少稻田氮肥氨挥发损失的新技术原则……

    尽管科研工作占用了朱兆良大部分时间,但生活中的他一直是一位很有责任心的丈夫和父亲,对家人充满了无限的爱。有一次,他在澳大利亚工作的学生要回国了,执意要为恩师捎一件礼物,并且反复征求朱兆良的意见。朱兆良的态度是坚决拒绝。可那位学生还是一次次地追问老师缺什么,经过一番你来我往,朱兆良见实在难以推拒,便作如下建议:“如果你一定要送礼物的话,那就给我老伴买一根拐杖吧!”

    这就是朱兆良院士,一位和蔼可亲的平凡老人,更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