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叶 杨长乐 “擂沙鸡”,切不可顾名思义。它不是鸡肉做的,而是滚过白糖和芝麻的糯米饭团,纯素食,也叫擂沙麻团,奉化人则习惯称之为“糯米麻团”。如今市面上很少能买到糯米麻团,但逢年过节,特别是毛脚女婿上门的时候,这道是甜点必不可少的。 ■ 糯米麻团的来历 追溯糯米麻团这个名称的来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鸡有洗泥沙浴的习惯,一遍遍让身子擂满泥沙,然后反复扑扇抖落掉,据说借此可以“洗”去寄生在绒毛中的虫子和细菌。擂沙鸡,一只滚满沙的鸡! 这样土味十足的名字,不由地让人想起了北方的驴打滚,可谓“北有驴打滚,南有擂沙鸡”。 ■ 糯米麻团的做法 糯米麻团的做法非常简单,食材就糯米、糖和黑芝麻。把芝麻炒香,和白糖碾成末,制成沙;糯米煮熟后捏烂,揉成一个个鸭蛋大小的团子,在芝麻白糖沙上滚滚,使之均匀滚上一层沙即可。可再简单的做法,要是深究起来,却也有不少门路。 矿业大酒店厨师长江海波是做糯米麻团的好手。江海波有着30年的餐饮从业经验。他说,在以前,糯米麻团尤其受农村孩子的青睐。原因之一是糯米麻团香糯可口,在野外疯玩得饥肠辘辘时,跑回家揭开食罩,意外发现有盘浑圆乌黑、结实香甜的糯米麻团在里面,那种惊喜无法言喻。也因为那年代吃食少,糯米麻团是农家孩子最值得期待、最易落到实处的美食,所以吃起来劲道更足。 说起糯米麻团,江海波拿出了一袋奉化本地产的有机糯米,这是做糯米麻团的主料,可不能马虎。“糯米需浸泡2小时左右才能开煮,这样煮出来的糯米饭软硬口感最适宜。”在浸泡糯米的时间里,可以处理芝麻和白糖。把黑芝麻翻炒熟出香后,倒入预先准备好的白布上,将白布扎起后,不停地捶打砸揉,慢慢的,空气里就弥漫出了一股芝麻的香味。“用这样的手工方法碾成的芝麻末最香,完全不是机器碾压所能代替的。”江海波说。 做沙的白糖,要选砂白糖,同样是倒入小石臼中不停地碾压。绵白糖入口太软,缺少了牙齿碰触糖后的那种咬劲,自然也就体验不到“沙”的奇妙所在了。碾好芝麻和白糖后,就可以按3:1的比例混匀了。2个小时后,把浸泡过的糯米倒入蒸笼中,再次加热水。约30分钟后,糯米独有的清香便一阵阵扑来。将糯米搓成一个个鸭蛋大小的饭团,然后放入芝麻白糖沙中来回翻滚,此时“白团子”已变成了“黑团子”。若此时顾不得烫嘴,先咬上一口,就会发现糯米的清香混合着芝麻独有的香味在嘴里四溢。在吃多了大鱼大肉的年代,这种几乎保留着食材最原始香味的小食,会让你的味蕾得到不一样的满足。 ■ 糯米麻团的“乡味故事” 酒店老板娘一边吃着糯米麻团,一边跟大伙儿分享着她记忆中关于糯米麻团的“乡味故事”。她说:“以前物质还不丰富,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可是再穷的人家总也会备上几斤糯米。”那时候,劳作的人们容易饿,所以那时候的糯米麻团搓得比较大,拳头大的糯米麻团放在篮子中,然后盖块热毛巾,送到田间地头,还是热乎乎的。大伙儿你一个我一个,吃饱生了力气,继续埋头割稻。 作为奉化的传统美食,糯米麻团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你去乡间做客,主人就会搬上一盘糯米麻团。可见,糯米麻团还是当时人家最拿得出手的美食。 其实,糯米麻团对于那个年代的年轻男女来说,可能意义更大。以前人比较含蓄,有什么心思也会羞于明说。恋爱中的男女相亲后,男方第一次去丈母娘家中,要是丈母娘中意未来的女婿,就会端上一盆糯米麻团作为点心,意思是要将女儿女婿擂在一起,而“沙”因白糖所做,寓意以后要甜甜蜜蜜,白头偕老。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糯米麻团这种传统小吃渐渐没落,但是对于它的记忆,很多奉化人偶尔想起儿时的味道,以及当年被丈母娘认同后的欣喜,微笑便会不知觉地浮上嘴角。 准备材料 炒芝麻 准备捣糯米 糯米团子 擂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