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溪口站外已设置出租车专用通道 通讯员 云舒 “黑车”,这一多年来阻碍城市客运市场健康发展的“顽疾”, 扰乱客运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诱发种种社会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 打击“黑车”是运管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运管部门持续重拳打击不放松,打击力度属宁波市前列,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但与群众满意的目标仍有差距。打击“黑车”任重道远,还需花大气力、下苦功夫,为此,区运管所提出“十大措施”,疏堵并举、标本兼治,以彻底整治“黑车”。 开展集中整治行动。“黑车”主要集中在火车站、汽车站周边、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流动区域。在常态化执法的基础上,区运管所集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非法营运“黑车”专项整治行动,组织精干力量,利用“交警+交通”为主的联合执法,坚持轮换执法机制,对汽车东站、金钟广场、岳林广场、欢乐城、印象奉化、火车站等“黑车”相对集中的区域实施重点打击,确保整治效果。 加强“疑似黑车”治理。运管部门对未发生营运行为的车辆,无权按规处置。为从根本上遏制违停待客的“疑似黑车”现象,运管部门与交警部门经实地调研,对汽车东站出口处、岳林广场、金钟广场等疑似黑车集中停放处增设12个交警监控点位,力争实行24小时路面违停抓拍,加大路面巡查力度,杜绝“疑似黑车”违规停车待客。 开展火车站治理工程。现有的火车站小广场停车场改造用于停放出租车和公交车。为解决火车站停车问题,在铁路派出所旁以及火车站出口处新建停车场,增加停车位。并对原有停车场进行设备改造,实行收费停车,挤压“疑似黑车”空间。同时加强与交警部门对接,在火车站进站道路、站前路火车站段道路、火车站出站道路等火车站周边路段安装抓拍系统,对违规停车行为进行抓拍处罚。强化日常监管,成立火车站综合治理队,2名交警、2名运管人员、2名城管队员长期进驻火车站,根据火车站到站时间值勤。 探索实行举报奖励制度,出台《推进出租车健康有序发展的考核管理办法》。对出租车违规行为及“黑车”举报者进行适当奖励。对规范经营且表现好的出租车驾驶员予以考核奖励,正面引导激励出租车行业,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业氛围。 建立“黑名单”制度。建立非法营运“黑车库”。对经常在城区重点区域出现的疑似非法营运车辆登记造册,同时通报交警,便于在执法时实现“精准打击”。对已查实“黑车”司机、“黑车”车辆通过媒体实名曝光。 加强“代驾”“空车灯”车辆治理。协调市场监管部门,重点加强对注册的“代驾”公司车辆进行摸底排查,统一“代驾”车辆标志。要求“代驾”公司集中清理无资质的“代驾”车辆。对涉及以“代驾”名义从事“黑车”非法营运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以顶格处罚。 增加公共交通运力。协调区公交公司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布局,根据需求适当增加相关区域的公交运力,保障群众基本出行需求,让“黑车”无生存环境而自我消亡。重点优化火车站方向的公交线路,结合火车运营时间及旅客流量流向等情况,研究制定线路调整优化方案,强化对火车站至城区及周边镇(街道)的公交保障,确保火车站到站旅客公共交通需求得到满足。 增设出租车通道。联合相关部门在城区重点区域(金钟广场、岳林广场、力邦广场等)增设出租汽车即停即走站点、出租车通道、隔离栏等设施,规范出租汽车停靠,挤压“疑似黑车”的停放空间。 建立长效整治机制。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整治后,交通部门一方面完善“黑车”整治的长效机制,每周不定期对汽车东站、金钟广场、岳林广场、欢乐城、印象奉化、火车站等“黑车”相对较为集中的区域每周5-6次重点打击查处。另一方面,由区打击非法经营车辆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抽调职能部门人员,每周不定期开展1-2次集中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城区“疑似黑车”乱停乱放行为、非法营运行为。 加强社会舆论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强化宣传,并通过移动公司短信群发的方式,向公众宣传乘坐“黑车”的危害;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向群众发放宣传品及宣传单的形式,宣传“黑车”危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强群众维权意识宣传,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打黑”专项整治行动 发放宣传物品宣传“黑车”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