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农业经营新模式——

家庭农场:“期待”和旅游融合发展

    记者 李露

    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到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有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内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了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突出培养好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两类新型经营主体。

    本期“每周关注”,记者走进王鹤农庄、羊羔仔农场、昊天农场,了解家庭农场运营模式,关注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萌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

    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涵,内涵丰富的乡土文化深深地流淌在无数中国人的血液中。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充满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这些既是人们心间挥之不去的乡愁,又共同构成了各地独有的乡村文化。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最终实现生产上的大丰收,奉化农村也开始了由“合”到“分”的农业经营制度改革。

    但是随着各种农产品和生产资料进入市场,土地却始终游离于市场之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暴露出一些消极效应。在该制度下,大多数农民耕种的面积规模偏小,虽然近年来国家免征农业税,并给予种粮补贴,但农业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低下,农村“无人种田”已成残酷的现实。

    为此,变革农业经营方式被再次提上议程——土地由“分”到“合”已是大势所趋。如何突破“一家一户”局限,高效盘活闲置土地,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家庭农场的萌芽,带来了全新的模式,有望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商品化、标准化生产与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据王鹤农庄创始人王老爷子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宁波市产生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大户;90年代后期,随着效益农业发展步伐加快,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逐渐出现;进入二十一世纪,一些大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自发或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形成了现在的家庭农场。

    业内人士说,这个过程看似偶然,实际上却是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从而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产物。作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与完善,家庭农场无疑将农户生产为主与适度规模经营结合起来的最好方式,是帮助“小农户”实现“大生产”,克服传统小农户弊端的有效组织形式。然而,随着农业的发展,家庭农场经营方式也逐渐暴露出土地流转成本高、资金压力大、人才引进难等问题。

    芋艿基地

    受困:土地资金人才是大难题

    2003年对外营业的王鹤农庄,是奉化最早在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之一。历经19年的风风雨雨,王老爷子将一块倒满垃圾的荒地建成了四季瓜果飘香、游客络绎不绝的美丽庄园,而近期他却为了土地指标愁白了头。

    “2000年农场刚开始弄的时候,哪会想到有这么多游客,当时这个厕所就建得有些简陋了。现在好了,局里跟我说可以考虑去申请一下3A级景区,结果这个厕所首先就不达标了。”王老爷子说,他想在原先厕所的位置上翻新扩建一下,结果受限于土地指标,不能动,更不能扩。

    与王老爷子一样为土地发愁的,还有宁波凌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沈国军。为满足凌晨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的需要,沈国军于2013年在山岭村向村民租了70多亩地成立昊天农场,主要种植小番茄、草莓、青瓜、大白菜等瓜果蔬菜。

    “你猜这个农场,我投入了多少钱?”沈国军望着眼前的大棚,缓缓地伸出了3根手指说道,“300多万元,光这些大棚,一亩地就得投入3万多元。”但是上个月,陆续有村民向沈国军提出,今年合同期满就不续租了,要收回土地自己种植花木。“这意味着什么?不算其他成本,单单拆除大棚,每有一个村民不愿续租,我就得损失个7、8万元。”

    除了土地流转,资金也是压在沈国军心头的一座大山。与其他农场近些年陆续发展旅游不同,昊天农场除了简单的游客采摘业务,种植的瓜果蔬菜主要是经凌晨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发送到江苏、青岛、浙江等地的超市或者企事业单位食堂。“货款隔月才能到位,种子你说可以等一个月再种下去吗?”

    上述难题,位于尚田镇的羊羔仔农场也是如此。除此之外,位于尚岭线西杏岭山脚下的地理位置,还给他们带来了新的难题:招不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我负责旅游引流,儿子负责农业种植,但是农场规模越来越大,我俩怎么忙得过来?”廖亚珠几次三番去外招聘旅游策划、园林设计等专业人才,人家一听工作地点在山脚下的农村,全吓跑了。

    招不到人怎么办?那只能自己办。29岁的儿子戴尚峰全身心扑在田地间,一点一滴地向村民学,白净的脸庞晒得比炭还要黑;廖亚珠,一个从来没有下过田的城区人,刚迈上田埂就摔伤了腰,一躺就是3个月;大雪天,厚厚的雪块即将压塌尼龙大棚,哥哥、侄子、外甥齐上阵,连夜扒雪,才保住了这300多亩的瓜果蔬菜。

    大棚科技

    未来:期待旅游开发带来新气象

    家庭农场究竟该走向何方?这是个课题,也是农场主思考的难题。

    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我区登记在册的家庭农场有406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23家,市级示范农场34家。经营土地面积在50—200亩的223家,200—500亩的37家,500—1000亩的15家,1000亩以上的5家;年销售农产品总值10—50万元的110家,50—100万元的85家,1000万元以上的72家。

    以王鹤农庄为例,作为最早一批的家庭农场,以前是农业吸引游客观光,如今是旅游倒逼农业发展。今年年初,王鹤农庄引进热带水果凤梨,预计明年可大规模种植。“10月份凤梨一上,既可填补葡萄和草莓之间的采摘空隙,也可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王鹤农庄经理张钰波说。

    “农业+旅游”模式,是王鹤农庄明年的发展重点,也是大多数家庭农场选择的发展路线。目前,羊羔仔农场正在积极引资,明年将筹划建设民宿,形成采摘吃住一条龙服务。“期待旅游开发给游客带来新体验,也能给我们农场带来新气象。”信心满满的廖亚珠给记者看了她的QQ,聊天记录里都是“上海旅游计调群”“华东旅游自驾联盟”之类的旅游群。

    与此同时,她也在筹划提升农场基础设施,打造中老年、亲子幼儿等独属于各个年龄层的专属旅游产品,期待以农产品的高质量、服务的高效率、配套设施的高品质打动游客的心,继而带动农产品的销售。

    与王老爷子和廖亚珠不同,沈国军走的是“双管齐下”路线。“配送带动基地,旅游吸引流量”,是昊天农场近两年的发展重心,也是公司始终不变的方针。据了解,除了城区的昊天农场,宁波凌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大堰、贵州等地还有近千亩的农业生产基地。作为凌晨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的“菜篮子”,沈国军对昊天农场的要求是先保证供应瓜果蔬菜的配送,然后再开展游客采摘业务。

    “农场必须搞旅游,只有这样,资金才能活起来,才能不断发展。但是我的农场跟他们的不太一样,所以现阶段的目标就是把配送搞好,业务辐射开去,以配送带动农场,然后再在宁波周边发展自驾游采摘业务,吸引客流量。”沈国军说。

    王鹤风光

    农场采摘

    农业,需要年轻力量

    记者 李露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技术、营销、互联网等纷纷进入农业生产圈,在大幅度提高产量的同时,也保证了农产品的高品质。但是,田头地间缺少年轻的身影,依旧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55至60岁的中老年群体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也是种植业的中坚力量。一群戴着草帽的大妈大爷在田畈间种稻种花、除草除虫,在家庭农场中随处可见,偶尔出现个年轻的身影,反而成了一件惊奇的事情。

    比如羊羔仔农场的戴尚峰,大学毕业以22岁的年纪投身创建家庭农场,就是整个行业中让人惊叹的稀奇事,也是40至60岁为主的家庭农场主中的极少数。再比如王鹤农庄经理张钰波,2009年加入到王鹤农庄负责旅游开发的她,是农庄中年纪最小的职员,如今10年过去了,42岁的她依旧是那个最年轻的“小妹妹”。

    农业,为何让年轻人如此敬而远之?是因为受制于气候变化无常的高风险,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高强度,还是远离城市喧哗的不便利?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确实体面又轻松,但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凭借智慧,靠农业致富,成为农业劳动中的佼佼者,也是新的创业方向。

    毫无疑问,在引进农业新技术、新设备后,年轻力量的加入,无疑可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笔者建议,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农业,需要加快推进规模化经营,这样才能加快品种改良,更好地节约人力、物资等成本,而这需要尽快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让愿意务农的年轻人有英雄用武之地。

    作为主管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可联合相关部门,为家庭农场面临的土地、资金、人才等主要难题思考解决之道,助力家庭农场的健康蓬勃发展。

    观光游览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