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A6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坡与他的大华农场

    汪校芳

    1930年,奉化人郑坡在上海闸北广中路底创办大华农场,成为当时农业推广的一个重地,也是一个时期上海人踏春的好去处。郑坡之所以把大华农场选址于此,在于该地建有五卅殉难烈士墓和纪念碑,郑坡16岁时就在五卅惨案始发地的上海日办丰田纱厂当学徒,在此建场有一种情怀在里边。

    郑坡1902年出生于奉化萧王庙丰岭岙,毕业于黄埔一期。作为黄埔一期的奉化人,毫无疑问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1926年郑坡作为军校第十七学生队队长参加北伐;1927年任第五团营长,旋即任宪兵团营长,管理军队的军纪及治安;1929年南京成立国府警卫团,俞济时为团长,郑坡为团副;1930年警卫团扩充为警卫旅,郑坡为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1931年警卫旅扩为警卫师,郑坡任特务团团长。

    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必将位高权重。1930年,郑坡得悉上级又将重用他,让他专门负责练兵,但这次练兵是用以围剿以井冈山为中心的红色根据地的,作为孙中山信徒的郑坡,实在不愿意为中国人打中国人去练兵,就暗暗有了盘算,如果真的接到让他去练兵的任命就离开军队,并于1930年在上海购得11亩土地创办大华农场,准备一旦离开军界就走农业救国之路。

    1931年,郑坡真的接到任命,任他为警卫军第四旅旅长,部队驻扎杭州江干,专事练兵。坚守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一从军底线的郑坡离开了部队,在大华农场专业从事农业推广。

    笔者收藏有一本大华农场于1950年出版的《果苗花树》,开篇有创办人郑坡亲撰的《场史略述》:“本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奉化成立,专为栽果造林,尝以余苗让售各界,购者日众,遂专业经营。”《奉化市志》也有“1923年萧王庙镇建私营奉化水蜜桃育苗场”的记载。

    面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有识之士有的奉行教育救国,有的奉行实业救国,从山清水秀的奉化农村成长的郑坡,无论是成立农书出版部,创办农用器具制造厂,还是设立农业函授学校及实习班,都把农业推广作为大华农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踏踏实实地走一条农业救国之路。从这段记述看,他的大华农场还办得相当成功。

    正当他的大华农场办得风生水起,农业救国之路初见曙光时,七七事变爆发,日本海军军舰先后云集吴淞江口,上海战事风云突变。国民政府令八十八师先遣部队守卫上海。该师参谋长邓光、旅长黄梅兴、团长朱赤、营长刘宏声等10余名军官都是郑坡的旧部,他们前去大华农场一致恳请郑坡弃农从军,抗日救国。不久,黄梅兴、邓光、刘宏声阵亡于上海保卫战,朱赤牺牲于南京。郑坡燃起一名军人的热血,从上海到南京中央军委报到。蒋介石因他的不辞而别而没有见他,陈布雷出面让他暂任负责各战区物资供需及兵站事务的副官处长。1940年军委任郑坡为第十四补充兵训练处处长,部队在甘肃平凉集训,归三十四集团军胡宗南节制。1942年7月,杜聿明军在缅甸腊戌溃败,师长戴安澜和副师长胡某阵亡。蒋介石急电郑坡支援,限五天内到达腊戌,后任命为远征军滇康缅边境特别游击区少将总指挥,浴血奋战在保家卫国第一线。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颁给郑坡“忠勤勋章”一枚,授中将衔。

    这时,他的大华农场,正如他的《场史略述》所述:“不意二十六年日寇侵华,东南半壁渐次沦陷,沪场首先为敌占作海军表忠塔园,奉化、三门湾、石门山诸场,迭遭蹂躏,均属荒芜,十载劳迹,磨折殆尽,良为憾惜。”这时的郑坡接到了军委下达的任“中央训练团将军班第三组组长”的任命,坚守只打日本人,不打中国人底线的郑坡,以病请辞,再次脱离军界,重操大华农场旧业,并干脆不去作党员登记而于1946年2月脱离国民党。

    郑坡在他的《场史略述》中记述:“胜利后蒙上海市政府核准,沪场土地得全部收回,于是召集旧日职工,进行复业,幸奉场虽属荒芜,优良母本尚存一部,复向各处探集佳种,从事繁殖,已有相当种苗堪以供应,去秋又恢复农具制造,举凡园艺用品大多齐备,今以政府加紧生产,以后业务,拟侧重果苗、菜种、农具、虫药四项,期对建设有所贡献,尚祈海内鸿硕,不吝指敎,以匡浅陋,则幸甚矣!”

    笔者访问了郑坡夫人的侄子、出生于1935年的洪永珊教授。他说:

    ——因我父亲只有姐弟三人,为了姐弟仨能相互照顾,父亲也于1946年春把生意从宁波转移到上海,在距大华农场一站路的广中路开了一家“杏花村酒家”,那年我上小学四年级。当时,我姑妈他们住在广中路的一幢两层楼房里。一楼用于大姑父郑坡开发研究农业机械,二楼的左边是大姑父、大姑妈及他们的儿子郑洪彦的生活区,二楼的右边是小姑妈、做中学历史老师的小姑夫及他们的孩子黄国光的生活区,中间是公共空间。

    ——大华农场中原有的五卅殉难烈士墓和纪念碑已遭日军毁坏,建起了日本阵亡将领纪念塔和日本上海派遣军总司令白川义则的陵墓。因日本人修的纪念塔顶上有铜做的麒麟,人们都称之为麒麟塔。我听说虹口公园里鲁迅墓前的鲁迅铜像就是该麒麟熔化后的新生。

    ——大华农场的边上是日军占领时的日本海军司令部所在地,日本投降后其海军司令部的房子成了蒋纬国的坦克司令部。蒋纬国常光顾我们的酒家,还建议父亲把酒家开到司令部里面去,他题赠了一幅“永珊小弟弟留念保家卫国蒋纬国一九四八年”给我。

    ——那时我常去大华农场,主要是年龄相仿的三个小男孩可以在一起疯玩,捉蟋蟀采果子,玩得不亦乐乎。后来郑洪彦考入上海法学院,黄国光考入上海音专,我考入复旦历史系。蒋纬国给我的这幅字在复旦大学读书期间被抄走,并作为我成为学生右派的重要罪证,公布于复旦大学第一教学楼大厅达半月之久。

    说起对郑坡的印象,洪永珊说最深的有三点。

    ——醉心植树自得其乐。郑坡挑选一些家乡奉化的农民兄弟作为他的员工,平时有什么想法总是先与这些农民兄弟商量是否可行,才形成决策。他非常注重沟、路、树等布局的合理性,特别喜欢种名贵常绿树种。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在树丛中打太极拳,然后在农场里漫步,这儿瞧瞧那儿看看,眼看着农场日新月异的发展,笑容满面。我大姑妈说,寄情山水是姑父一辈子的愿望。

    ——蒋介石用郑坡虽很不顺手,但郑坡的人品令蒋介石尊重,几次派人请他去台湾。郑坡的回答是下半辈子就以种树为业,寄情山水,不再参与政治,把终生交付给大华农场了。因他的中将身份,国民政府曾给他配一个营的兵力警卫,农场建成后全被他遣散,并把武器上交给了国家。

    ——亲自参与研究农机。郑坡把他们住所一楼约四五百平米的空间置以车床、机床等,配以各种农机和配件,一楼成为了农机研究所。他专门从国外购打稻机等各种农业机械和参考资料,总是边试用边改进,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改良,研制适合中国实际的新品种。他说,农业要发展农机要跟上,减轻农业生产者的劳动强度只能靠机械化。农民兄弟没有研究农业机械化的实力,他有这个优势。我亲眼看到他们改良的打谷机就有四五种,每一次都有较大的改进。大概在1953年秋,郑坡把农机作坊迁移到广中路42号,升格为农机工厂,约有40余位职工的规模。他只是中午匆匆回来吃完饭就去工厂了。据说他的产品经本土化改造后特别实用,供不应求。

    ——著书总结植树经验。郑坡先生不吸烟不喝酒,生活简朴而富有节奏。他白天不是在农场悠转就是弄农机,晚上总是伏案写作。他说培育出树林是有意义的,把培育的经验得失总结出来更有意义。他除了要把大华农场的设想和实践写下来外,考虑到来自奉化的农民兄弟都有丰富的农业经验,但他们没有文化,不能形成文字,他要把这些经验在大华农场的实践整理成文字,完成了《中国林木史话》《园林建设与树木栽培》等。遗憾的是他的这些著作均未出版,至今下落不明。

    ——由于历史的原因,郑坡于1954年作为历史反革命去淮河洪泽湖农场接受劳动改造,他把大华农场的经验复制到劳改农场,农场的产生效益明显提高,很受尊重并多次获奖,并提前于1957年元旦保外就医。

    洪永珊问他在劳改农场的生活情况,郑坡说,自己从军二十年,学农三十年,与如今夫妻双双糊火柴盒相比,劳改农场能发挥所长,对社会更有意义。

    郑坡于1973年病逝于上海,享年71岁。

    中山公园  渔之乐 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