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2月0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在我心中

——读《故乡的野菜》

    裘七曜

    十几年前我曾在武汉工作,身在异乡,离思萦怀。一日偶尔路过中山大道,看到边上有家新华书店,一进门便看到了《故乡的野菜》这本书。“故乡的野菜”这几个字确实诱惑太大了,舌尖上的味蕾随着神思又驰骋于千里之外的故乡。看到作者的名字周作人,他是鲁迅先生的胞弟,“中国才子数浙江,浙江才子数绍兴”。他们兄弟俩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文坛可谓是声名鹊起、名满天下的绍兴才子。自然,心底里对这位胖乎乎的浙东乡人顿生亲切之感,所以当时的想法是这本书必须买回去看看。

    全书分《故乡的野菜》《生活的艺术》《初恋》《国粹与欧化》四个章节共114篇。每篇文章的篇幅不长,大多数在1000至2000字之间,比较适合读者阅读。看完一篇,倒一杯水,揉揉眼睛,望望窗外,在遐思遐想间偷偷窃笑一下,不知所觉间,远山的夕阳被飞鸟驮着早已隐去。

    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作者的妻子从北京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于是作者的思绪追随着荠菜回到了浙东的故乡——绍兴。一幅幅浙东乡野的美景在那一刻纷至沓来:春天里,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荠菜。那些小儿还乐不可支地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然后作者又谈了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如“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等。

    在文中,作者也谈到了黄花麦果(又名鼠曲草)和草紫。小孩子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己吃。而草紫,在乡野长大的孩子应该都见过。作者笔下的草紫“花开紫红,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在作者的文字里,我想到了故乡草紫的鲜美之味,也听到了大家对草紫誉不绝口的夸赞。尤其是草紫炒年糕的味道,在袅袅的清香里,恍若看到了一幅童叟皆乐的“抢食图”。那一刻,温情而又动人,我也在乡愁里回到了故乡,心底里陡生一种回味无穷的甜蜜时光。

    周先生的文字平淡朴实、清新自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但他修学好古,谚语古典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他涉趣广泛,有情有思,有滋有味,所以能不可名状地攫住读者的心。

    周先生的部分散文看似杂,但细细品味,其实并不乱。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如“蚂蚁进磨盘,条条都是路”。

    他的笔下,有扯草木的、鬼神的、美食的,有闲聊民俗民风的,有自己杂七杂八的遐想,有纪念友人的文章等等。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如“识天地之盈虚,知四时之景变”。

    跟鲁迅相比,周作人的名气似乎稍逊一筹。所以周作人在文中笑谈:有编辑也许是真搞错了,总把他的文章当成鲁迅的文章去发。但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比较喜欢周作人的文章。周作人虽然走错了路,但不能因为这个而对他的文字抱有偏见,该喜欢的还是要喜欢。

    好书如好茶,其味无穷;好文如好酒,历久弥新;也宛如故乡永远在游子的心中。此刻,窗外尽管有些冷,但春天又将如期而至,跃动的心已神驰于故乡的土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