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12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捕捉生活的情趣和诗意

——读汪曾祺散文集《自得其乐》

    陈旭波

    年轻时第一次读汪曾祺的小说《鸡毛》,结尾一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轻喜剧般的美学处理,像小品抖包袱一样让人笑得欲罢不能,笑过之后觉得好像有什么情味留存在了心底,扎了根一样。读了他的小说名篇《受戒》觉得耳目一新,与众不同,果真是好。此后一段时间就非常迷恋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人到中年,赏读汪曾祺散文集《自得其乐》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享受来自汪老先生高超的语言技艺带来的文字愉悦,以及那一双善于捕捉日常生活情趣和诗意的目光,所编织的具有地方色彩的美文。

    散文集分五辑,分别为“书画自怡悦,随笔写生活”“活着最要紧的,兴趣要广一点”“人生如戏,我投入的却是真情”“所见草花鱼鸟,都是对生活的喜悦”和“世间许多事,想想就觉得很有意思”。单看这些标题,就给人无限遐想和憧憬。细细品读之,其文风质朴,情感真挚,语言委婉有弹性,语态妥帖,韵味平淡而冲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回味。

    纵观全书,我发觉,汪曾祺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孤诣,也不追求思想的深奇玄奥,而是温文尔雅,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以自我的细细琐琐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叙述含蓄而又节制,让真善与美好,让日常生活的情趣与诗意重返散文世界。例如,他写到:“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观念的说教,但发人深省,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捕捉情趣和诗意。汪曾祺散文的独特魅力在于平淡与和谐的融合,他将最普通的道理如水一样从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里细细流淌而出,满纸灵言巧语,读来异常舒服,令人感动之余,不免让人点赞。例如,在《闹市闲民》一文中,作者栩栩如生地勾勒了一个现代的活庄子,“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条面、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

    阅读中,最让我佩服的是汪曾祺行文的语态,贴心贴肺、绵柔亲切、自然洒脱、娓娓而谈、至为诚恳、不娇柔、不造作,类似江南一带的糯米腔。这语态的生成,取决于作者叙述态度的拿捏,需要极好的分寸感,这一点最显作家的写作功力。例如,“人总得找点事情消遣消遣,通常说,得有点业余爱好。”“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读之,落进读者心里的是舒服和通畅,好像一个孤寂的旅人觅到知音一般,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入愁肠,身心当是舒舒坦坦。

    汪老先生写景的散文也颇具特色。直抒胸臆,一律白描,喜用单句,是文章老手的技法。《夏天》开篇极为自然淡雅,“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尖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读之仿佛身临其境,露水化烟,丝丝缕缕,若隐若现,使人心生惬意,有情有景,有物有人,院子里悄然升腾起夏日的清凉气象来。

    集子中写名人的几篇散文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活泼泼的,极为日常生动。例如《金岳霖先生》一文,作者寥寥几笔白描便勾勒出了一位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金岳霖先生;《闻一多先生上课》,让读者仿佛近距离上了一回闻一多先生的课,看见先生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听见先生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老舍先生》一文,写老舍先生日常爱养花、爱喝茶、爱藏画、爱重齐白石,很好客;人物篇中,作者写得最动真情最有温度的要数怀念其恩师沈从文先生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在沈从文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上,他这样写道:“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多少真情多少不舍化作这样平平淡淡的几个句子,读之却历历在目,生离死别的场景仿佛看得见摸得着,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与作者一道恸哭落泪。

    《自得其乐》,书名如人,这一本散文集不仅让人读懂汪曾祺老先生的可爱与豁达,而且还能得到一种眼光与视角,得到一种灵感与境界,然后再去捕捉生活的情趣与诗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