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12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说林逋

    原杰

    林逋(967—1028),字君复,被誉为宋代第一高人、中国古代隐逸诗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我区首屈一指、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家。至今,黄贤村内还标有“林逋故里”“梅鹤剧院”等字牌。那么,林逋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历代虽多有评论与赞美,但都比较简略,如苏轼的诗:“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书林逋诗后》)。为此,长期来人们对诗人的印象有些模糊、笼统,大多停留在“梅妻鹤子”和因写梅花诗出名上。其实,只要综合民间传说、史料记载和传世作品之精髓,其形象还是够丰满、光彩的,够栩栩如生……

    北宋乾德五年(967),被黄贤林氏称为“梅鹤太公”的林逋出生了。故宅在今村北大脉岙口(现称大茅岙)。尽管他少时多病,但励志好学,熟读经史,尤其嫉恶如仇、同情弱者,不与官宦恶人同流合污的为人秉性,赢得了好名声。黄贤及周边村庄,至今还流传着三则关于他的故事。

    最有名的是7岁林逋抛珠退衙役的传说。有一次,一群衙役进村欲索取100颗珍珠,小林逋在商山桥畔出了“白杜白鸡啼白昼”的上联,要衙役对出下联方可取珠。僵持到黄昏犬吠之时,衙役仍未对出。林逋遂以“黄贤黄犬吠黄昏”揭晓下联,逼退衙役,并把两颗珍珠抛入商山桥下深潭,即留存至今的“抛珠潭”。另两则分别是《八岁孩童戏县令》与《出谋助寡妇》。前者沿袭“抛珠”篇的路子,用“坐南堂,朝北阙,老爷不爱官声,但爱东西”,巧对贪官的“身冬衣,手夏凉,小子只知肚饱,不知春秋”……理屈词穷的贪官只得知难而退。后者则用“鸡吃谷子,而谷子是从福建带来的神仙稻,种下去一斤顶十斤”的假设,来回击村里恶人提出的“一担柴有两百多棵小树,二十年后小树长成大树,应赔五十两银子”的歪理勒索,最终帮无权无势、欲哭无泪的邻家寡妇讨回了公道。

    这几则脍炙人口的故事,很可能只是出于老百姓的一种想象,重在夸耀林逋的机智与才情——如果说前两则是斗智斗勇时即兴对句,那么第三则其实也是一种特殊“对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然,故事也表达了他们对林逋的喜爱与崇敬,因为这正是“神清骨冷无尘俗”为人品格最接地气的表现。

    而林逋成年后的处世态度也卓尔不群:淡泊名利,钟情青山绿水,以读书种梅为乐。他外出游学,足迹遍于江淮。最奇特、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当是千古佳话“梅妻鹤子”。梅与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是清高脱俗、傲立独行精神品格之象征。林逋选择与这两者为伍,自然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目标……

    相传,林逋于故居前后种梅360余株,将每一株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为生活费。待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朝野之士仰慕他的高风亮节,纷纷前往拜访,但他绝不回访。友人多次劝他出山为官,他也总是一笑了之。北宋祥符五年(1012),宋真宗慕名宣召,他依然不为所动……从家乡奉化带去的两只鹤,被他驯化后,善解人意,会买菜报讯。如他常泛舟游西湖诸寺院,每有客至,小童即引入小坐,并开笼纵鹤。林逋见家鹤飞翔鸣叫,便知有客来访,即掉舟而归。……就这样,光阴荏苒,在西湖孤山的人间仙境中,其与梅、鹤建立了亲人般的和谐关系,那种返归人性的本真、神清高妙的境界,勾勒出一幅超凡出尘的“梅鹤生活图”。

    当然,诗言志,他的创作更集中体现出他的品格、精神。由于不想以诗传世,随写随丢,故其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经后人搜集,仅得诗词三百余篇,即今天我们看到的《林和靖诗集》。这些诗词首首皆为珠玑。深入说,其诗骨骼清奇,带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尤其因为“梅妻鹤子”,与梅有特殊感情,他留存的梅花诗竟有十几首之多!其中又以《山园小梅》最为人称道,被誉为千古绝唱: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那颔联简直把梅花神清骨秀、幽独超逸的气质风姿写尽写绝了: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疏影”“暗香”二词,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的独特形态,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

    其实,首联直截了当写梅的趣向,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诗人的品格与秉性:它是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丽动人的景色把田园的风光占尽了。一个“独”字、一个“尽”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作者虽是咏梅,实则不难看出是他自己“弗趋荣利”“趣向博远”人生的写照,是那种幽独清高、自甘淡泊人格之化身。

    至此,我们应该觉得诗人“神清骨冷无尘俗”的形象、品格,已具体、清晰、丰满,也很光彩动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