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1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读杂书

    盛常国

    记得多年前,有一位名作家谈写作经验中说,读书一定要专一,否则很难成家。对于这样的说法,我倒有些不敢苟同,我觉得读书者或作文者都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目的,就写作者来说,除了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启发之外,其让读者爱不释手的文章必须要饱读群书、杂书来出彩的。

    何谓读杂书,即是读古今中外各类体裁文章,就连报上的任何新闻也要读。当然,对不感兴趣之书,可采取“走马观花”法,即先看书的内容提示,后看书中小标题,认为可看的就读几段。对自感有味的书,则要采取“细嚼慢咽”法,逐字逐句地品读。对那些难得之书,需采取“肃然起敬”法,即边读边抄录精彩妙句,以备日后再去研读。多年来的读杂书经历,让我养成了一个不知是好还是坏的习惯,对所读每本书产生了与其他人不那么雷同的观点。就拿早期读的《红楼梦》来说,我是走马观花读了些,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学识不够,对书中太多的诗意表达一知半解,另一个原因我认为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关系称不上爱情,他们的悲惨结局就是发生在当今社会,也很难得到太多同情。私以为林黛玉太过自私,容不得任何人对宝玉产生爱意。加之他们门不当户不对,终难成缘,这在当今社会也有体现,何况当时的封建社会。试想,如果贾宝玉不是红楼中的富家少爷,而是街头代写书信为生的贪贱文化人,那么黛玉将会对其有何种感情?再说宝玉喜爱黛玉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的美貌,如果黛玉只是街头上有些丑陋的卖花女,即使才气横溢,那么宝玉的感情又将会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这仅仅是我个人粗浅的理解,不做一言。

    就我个人而言,四大名著中还是喜欢读《水浒传》《西游记》,前者有不少人物心理描写,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明明已将镇关西打死了,可鲁智深还说“这厮装死”。粗人说了句细话,为他扬长而去壮了胆。武松打虎不是真的想去打虎,只是自认为英雄好汉,不该为虎而畏,在景阳岗上真的碰见了吃人不吐骨的虎,喝了无数碗“三碗不过岗”的酒也醒了,但生无退路,只有拼死一场。武松打虎的心理描写数起数落,我为施耐庵的匠心良苦所折服。而《西游记》我并不认为只是写唐僧西天取经的经历,里面精致独到的山水描写让我读得津津有味,《西游记》不单单是一部小说,它也是一部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可想而知当年吴承恩可能还是个跋山涉水的旅行爱好者。

    我也读过英国推理小说家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小说集》,前部分书中每个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而后部分有相当雷同之处。当然,这里的最大原因是,这本书当初作者边写边在报刊上连载,作者觉得主人公的故事没了,干脆将人物写成失足死亡了。哪知道这主人公之死,引起了群愤,强烈要求作者将福尔摩斯活过来。没办法,柯南道尔只好编上一个故事,让主人公“起死回生”了。但已弹尽粮绝的作者,不得不模仿自己写的前部分故事。

    我读第一本散文集,是30多年前,初中毕业参加农业劳动时,在一家文具店里买的《邓拓散文》,作者通篇充满了歌颂党、歌颂祖国、热爱人民的激情燃烧中,看到了一位曾是《人民日报》社长、优秀新闻工作者、杰出的散文家邓拓同志闪耀着共产主义光辉的形象。可邓拓同志受到“四人帮”迫害时,为啥没人好好去保护他?这个问号一直烙在我的脑海里。我读过催人泪下的《徐悲鸿一生》,为徐老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对艺术的孜孜不倦追求而深受鼓舞。当然这本书生动的在后半部分,因为是曾经的学习,后又成为第二任的妻子所写,前部分只是作者一些听闻记录,缺少真情实感。

    读鲁迅的杂文而爱写杂文,在省外发了几个杂文后,有几位杂文家寄来了他们的专集,我如获至宝地品读。但我爱写与他人不雷同的观点文章,这就是读杂文书之缘。难怪一位编辑说我的点评太尖锐,有分量,但发与不发实在费思量。我想,要是鲁迅先生活在当代,他的《呐喊》《傍徨》和杂文,不知是否有机会发表呢?

    我想,金庸先生,不可能专一地去读他人的武侠小说,他的巨著中都有天文地理的知识,中国远古的历史印迹,我确信他爱读杂书。而我读了数十年杂书,包括让我可读到的上百种报刊,虽然不成大器,可在我的肚里成了杂货铺。有了这些家当,我写的各类体裁文章都有见报的,这就是读杂书出结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