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我区又有3个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至此,全区已有滕头、鸣雁、外应、甲岙、吴家埠、三迸桥共6个村获此殊荣。在3月12日植树节前夕,本报记者专程走访第二批获评的3个村,实地了解这些村在践行“两山”理论、保护乡村生态资源、绿化美化庭院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滕头村绿化一角 外应村护林员巡山 三迸桥村独特灌木造型 人与生态和谐共生 看滕头的发展之核 记者 毛超峥 从1993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生态500佳”称号,到2008年凭借“生态和谐实践”成功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生态”是滕头村的金字招牌,“生态立村”始终是该村的发展内核。 走在滕头村内无论是村道两边挺拔高耸的行道树还是民居前后茂盛的香樟,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绿意盎然。滕头村有着优渥的绿化环境,全村共有山林面积180亩,耕地面积530亩,村内还有万亩苗木花卉基地。近年来,滕头村通过实施“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碧水、蓝天”绿化工程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生态环境。2014年2月,奉化西北平原低洼区防洪排涝工程滕头段工程正式施工,通过护岸建设,疏通、扩宽河道,建设滞涝区等措施,不仅消除了水患,还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内生态环境品质,同时滕头村成立环保公司,确保村内水质达标。如今的外婆溪一改往日简陋粗放的形象,变得更有江南水乡韵味。在宽阔清澈的河道旁是亲水步道,沿着步道行走,不远处是极具古典美的拱桥,河道旁绿树环绕、芳草鲜美,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鸣,处处彰显着村庄内人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从原来的“田园+民俗”发展到“田园+文旅+民俗+美食”的复合型旅游综合模式,滕头一直在发展之路上注入绿色生机。在村子东面的水蜜桃设施化栽培基地内,大片的油菜花开得正旺,在和煦的春风中,金灿灿的油菜花不断摇摆,和远处青瓦白墙的民居映衬出一派田园景象。而未来,这里的油菜花面积将继续扩大。油菜花田旁是几个玻璃温室,里面种植着采用无土化栽培的水蜜桃植株,在滕头村里,现代智慧农业和自然风光不再泾渭分明,智慧化农业配套设施也成为村里一道独特风景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滕头在不断壮大村集体的同时也形成了生态保护的“滕头模式”,这种始终把绿色发展放在首位的意识不仅是村党委班子的共识,更根植在每个滕头人的心里。 通过在滕头村的走访,记者发现,这里几乎家家种植着盆栽花木,每户人家的庭院都是一道美丽风景。今年起,滕头将在“未来村庄”这一发展理念上着力,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一个更宜居、更绿色的生态环境。如何向生态要发展,未来一定能交出滕头答卷。 别具一格的平原村 看三迸桥的过人之处 记者 袁伟鑫 通讯员 王芳 在去年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的村庄中,地处鄞奉平原上的三迸桥村比较特殊,村里没有一亩山林,只有1100亩水稻田,没有古树名木,村民也没有从事林木苗木种植销售。那么,作为国家森林乡村,相比于周边村庄,三迸桥又有哪些过人之处? 初到三迸桥,记者并不觉得这个小村有什么特色,没有茂盛的林木,倒是沿河而栽的一排排香樟树有些看点。“相比其他几个国家森林乡村,三迸桥实在是太普通了,这个称号‘受之有愧’。”三迸桥村党支部书记王仁法谦虚地说,因为村子比较小,村里建设的小公园和沿村、沿河的植被树木让村子的林木覆盖率达到了30%。 为此,记者专程沿着村道和环村河走了一遍,发现三迸桥虽然没有森林,但绿化却做得好,特别是庭院绿化做得更好。村民家中既有桂花、樱花这样的观赏花木,也有各种果树灌木。在一户居民家门前,主人还将门前花坛里的灌木修剪出独具特色的造型。 “以前三迸桥也是有古树的,这对于地处平原地带的村庄来说,确实比较难得,周边村都没有。”王仁法说,在很多村民记忆中,还有在古树下玩耍、乘凉的印象,也许是这个原因,村民一直对于庭院绿化非常重视。 王仁法告诉记者,尽管庭院绿化比例很高,但由于三迸桥地势低洼,每逢台风季节经常发生内涝,树木的成活率不太高。没有树木绿化,村容村貌整体还是比较差。为此,三迸桥村按照“因地制宜、公共空间绿化全覆盖”的原则,统一进行绿化美化建设。从10年前开始,沿河、沿村道种植了40余亩环村绿化林,对村中道路田地两旁的空地做到应绿尽绿,逐步建成4个公园绿地和5条标志性绿化带,不仅提高了村庄的绿化美化水平,也让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 “虽然和其他山林资源丰富的村庄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但我们村还是根据自身特点,着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各种绿化树木穿插于各个公共空间,建成了一个生态宜居的江南小村。”王仁法说,接下去,村里还将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和美化乡村环境,建一个平原上别具一格的森林乡村。 树多鸟多景美 看外应的护林之道 记者 邬雪珂 通讯员 徐洪波 “前几年,每逢植树节,村里会种树,桂花啦、无患子啦,到今年已总计种了2000多棵。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和农田林网实现了应绿尽绿。”锦屏街道外应村党支部书记应德根说。 外应村位于我区西南,交通便利,是城区锦溪河源头,上游有水库两座,村中三面环山,有5000多亩保护林,挂牌古树19棵。道路、林田周边绿化带丰富,庭院绿化户数比例达到52%,整个村落基本做到应绿尽绿。在“一村万树”的基础上,该村的造林树种进一步丰富,分别种有香樟、银杏、桂花等,其中不乏一些大径材珍贵树种。 应德根告诉记者,村里的林地绿地配有专人管理,并统筹安排5人做好森林防火、阻止林木乱砍滥伐、保护林地、保护野生动植物等工作。5人各自负责一个林地绿地区块,是防止绿地被破坏的第一道防线。 应云方今年69岁,成为护林员已有15年。除了下大暴雨,应云方每天穿着护林员制服,带着喇叭和柴刀,巡视负责区域两趟以上,遇到有人砍伐或者火情,立即处理、及时上报。每年清明,村里扫墓的人多,山上火烛多,也是应云方最忙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我经常山上山下转,看到有人点香、点蜡烛,就提醒他们,走之前一定要灭掉。遇到人走了,蜡烛还没烧完的情况,就给它灭掉。”应云方说。 近六七年来,外应村的森林里有过两三次火情。“我们发现后先报给村里,村里会联系街道防火队。防火队来之前,我们会先组织灭火。”应云方说,一旦发现火情后,村民会自发上山灭火。因扑灭及时,几次火情均未造成大损失。 让应云方感触颇深的是,村民对植被绿地、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高。“故意点火、上山砍柴的人很少。有什么问题,我一说,他们也听劝。”随着植被绿地保护越来越到位,森林里的各种鸟类也多了起来。“巡逻的时候,常看到红嘴山雀、八哥、喜鹊,这几年更多了。说明我们保护是有效果的。”应云方告诉记者。 村里还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植被绿地、自然环境的措施。在大家的努力下,外应村的自然生态系统、地形地貌、小微湿地、田园风光等均有效保护,村庄范围内废弃矿山、施工创面、荒山荒地等全部绿化,无裸露地。 “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色,本就是乡村的主打色。如今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早已从“村容整洁”升格到“生态宜居”,如何发挥农村的先天优势、独有优势和比较优势,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其实可以从我区的这几个森林乡村中找到答案。 怎样让农民赚上“生态钱”?怎样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美丽家园?应该是广大农村带头人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其背后,还有着乡村振兴的战略问题。如何在“生态美”和“百姓富”之间寻找平衡,乡村生态资源只利用不保护不行;可单守着绿水青山,不善科学永续利用,也换不来金山银山。因此,以生态振兴乡村,一方面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森林乡村并不只是景美而已,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也同样重要;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平衡保护者与受益者的利益,不能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吃亏,赋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向“靠山养山、靠水养水”转变有更积极的意义。 当然,乡村不应只有蓝天白云清新空气,还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人居条件,生态和宜居不可拆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让“百姓富、生态美”得到有机统一。生态乡村,必须以理念先行,以实干为基,以制度优势为保障,只要用好“绿色发展”这个组合拳,就必将能打造出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