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犇 从区委副书记、代区长胡永光在奉化本土服装特卖会上的一句“我就是来Shopping的!”,到萧王庙街道办事处主任陆剑波、西坞街道雷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四海为当地油焖笋“代言”,再到尚田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维斌为本地春茶“带货”,这段时间,我区领导干部为缓解疫情影响,帮助企业和农民销售产品,客串起“薇娅”和“李佳琦”。 笔者以为,扮演“带货网红”的角色,充分展现了干部俯下身、沉下心、做实事的为民情怀,是干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有益尝试。 疫情期间,无论是带头堂食,还是带货促销售,领导干部当“网红”都带来了不错效果,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领导干部成为“带货网红”不在于产品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也不在于帮助销售了多少产品,从干部到“主播”“网红”的角色转换,其意义更在于形成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直播卖货、网络销售中。只有更多人掌握并用好这项本领,“星星之火”才有可能变成“燎原之火”,网络直播“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并形成纾解产品销售难的强大合力。 当然,从更大层面,我们也看到了领导干部“触网”能力的提高。从刚开始的“欲说还休”,到后来的“侃侃而谈”,领导干部不仅在互动中同网友“打成一片”,更增强了互联网技能的敏锐性、主动性和应用性。因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相比之下,领导干部偶尔客串“网红”还只是一种初级形态,未来要掌握的互联网技能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只有顺应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多方面练好内功,才能真正获益于网络。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接踵而来。我们乐见更多的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应对互联网形势的能力和本领,将新技术、新业态运用到基层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这不仅是形势所需,也是建设数字奉化、发展数字经济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