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A5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加快推进垃圾分类、美化生活环境的提案

提案人:傅志存

    我国是人口大国,每日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傅志存认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决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他建议,应认真抓好源头分类、中端清运和终端处理。在源头分类上,应组建一支强有力的专业队伍,进行主管主抓,同时要求机关事业、学校企业、社区村庄落实管理员和清洁员,明确职责和任务,形成纵横交错、全面覆盖、网格管理的高效运作机制。在中端清运上,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城区、农村选址合适位置,建立垃圾分类中转场地。并建立一支专业清运车队,负责定期定时从各垃圾中转场收集分类运送到大型中转场或直接运送到终端垃圾处理工厂。而在终端处理上,应加快已立项的焚烧垃圾发电厂建设进度,加快建设大型垃圾中转站、粪便处理厂和厨余垃圾处理厂等。

    办理情况:记者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了解到,虽然我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客观上看,依旧存在市民意识不强、基础设施不全等问题。

    因此,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

    一、聚焦精准投放全民化,扎实推进提质扩面。进一步扩大分类覆盖面。继续开展垃圾分类“十进”活动,进社区、农村、家庭、学校、企业、机关、商场(市场)、宾馆(酒店)、窗口和军营;拟采用生活垃圾分类“互联网+2.0”模式,通过注册“分类帮”小程序,以点带面推进全社会垃圾分类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干部、物业企业作用,努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样板。

    二、聚焦收运利用规范化,不断探索先进模式。加快与宁波开诚、首创餐厨、厨余垃圾收运处置企业的对接协调;完善分类收运体系建设,做好收运对象确定、收运单位招标、收运线路安排等工作;丰富资源化回收利用手段,进一步加快推进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并加大对资源化利用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三、聚焦工作落实高效化,切实加大督导力度。积极借势借力,会同区机关事务局、督查考核室等部门,定期开展明察暗访活动;积极借助社会力量,与区志愿者协会加强合作,组织6支社会志愿团队,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督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未分类、随意丢弃垃圾,拒不改正的,适时进行曝光,并根据情节轻重依法予以处罚。

    ▲ 垃圾分类督导

    关于要求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的建议

    建议人:林红梅

    近年来,奉化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乡村旅游对于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的挖掘还不够。目前,乡村游业态单一,同质化现象明显,导致游客吸引率低、重游率低、经营效益低,制约全域旅游大联动大发展。

    为此,林红梅建议,区政府要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一是要加强专业性视角把关,明确各区域定位,统筹全域特色化景区,将名山名湾、特色小镇、景区村庄等串珠成链,同线不同类,联动发展;二是要整合个性化旅游资源,深挖乡土民俗文化底蕴,依托人文历史、花果特产、传统节日等,因村制宜,实现整体策划营销;三是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增设公交旅游专线,把旅游信息等服务充分融合到交通项目及其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中,真正把“串珠成链”这样一条理想化虚拟的“线”演变为游客可以实实在在行走的“路”。

    办理情况:记者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了解到,为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支撑,区委区政府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

    一、以A级景区村庄创建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按照村庄兴旺、产业发展需求,以造景、造境理念设计村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留住乡愁,唤醒乡情乡怀的文化内涵;以村庄景区为抓手,按照景区功能和需求,建设旅游厕所、文化礼堂、生态停车场、标识标牌系统等基础设施,让村庄美起来,成为一个既是老百姓居住的理想场所,也是游客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深度挖掘乡村资源,建设核心景观和节庆活动。打造多业态旅游产品,建设赏花基地、精品民宿、休闲农庄、特色古道、文化古村等五大系列产品,开拓乡村度假、休闲养生、徒步运动、溪水漂流、采摘尝鲜等乡村休闲旅游市场,提高乡村旅游的就业吸纳能力和惠民富民能力。举办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和民俗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以产业带动为载体,布局乡村旅游产业。在村庄美化、绿化、洁化的基础上,布局不同风格类型的民宿,吸引人才资本回乡,带来先进理念和创新力量,从而实现农村人才兴旺。并且让城里人到乡村休闲度假,真正成为处处能旅游、时时可旅游、行行加旅游、人人享旅游的全域旅游大格局。

    ▲ 游客在乡村游玩

    履职尽责促发展 牢记使命惠民生

    ——聚焦   年区两会部分代表委员建议提案办理情况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将基层民意‘传上去’,政府决策‘沉下来’,就是我的职责。”发展之声铿锵有力,民生之音丝丝悦耳。代表委员是传递民声的桥梁,每一个建议、提案都承载着群众的殷切期盼。本期《每周关注》让我们一起聚焦2019年部分代表委员提交的建议、提案办理情况。

    据悉,2019年区两会,人大代表提交建议198件,目前已全部办结完成。其中,已解决或部分解决的有67件,正在解决或列入计划解决的有112件,因目前条件限制,待以后解决的有14件,难以解决或留作参考的有5件。政协委员提交提案319件,立案275件,并案处理后199件,现已全部办复。其中,被采纳85件,部分采纳或列入计划采纳107件,因条件所限未能采纳或留作参考7件,办复率达到100%,办理总满意率为80%。

    记者 李露

    2019

    关于着力解决污水零直排问题,努力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的提案

    提案人:吴玲珊

    设区以来,居民在感受一系列新进展、新气象的同时,对居住环境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尤其老旧小区的居民,对解决污水零直排,改善小区居住环境,呼声高涨,需求迫切。

    对此,吴玲珊建议:一、政府相关部门应将着力解决老小区污水零直排问题纳入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将此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应以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为目标,结合“美丽社区”建设规划,适当对老旧小区进行政策扶持倾斜,设立专项资金,环保、住建、民政等多部门联动帮扶,逐步改善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三、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根据我区地下管网普查情况,逐步对老旧小区地下管网及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分期分层次改造。

    办理情况:记者从区五水共治办了解到,2018年起,我区按照“先地下后地面、先地面后空中、先试点后推广”的工作思路,启动实施老旧住宅小区内部雨污分流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老旧小区“污水零直排区”改造37个,其中2018年改造2个、2019年改造18个、2020年改造17个。

    接下来,我区将重点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加快推进整治改造工程实施。对拆迁区块或暂时无条件实施污水零直排改造的老旧住宅小区,重点实施外围截污纳管,做到污水纳管不留死角;对住宅小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重点实施老旧小区雨污分流、阳台立管等改造项目,适当兼顾燃气、“三线”落地改造。此外,还将对老旧住宅小区进行综合改造,把小区雨污分流改造与老旧小区环境整治、文明社区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实施系统化、立体化改造,兼顾小区外立面、绿化带、停车位、燃气铺设及电梯加装等。

    二、深入推进“线乱拉”环境整治。“线乱拉”治理作为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工作的特色和亮点,通过“拆除废线、归并散线、多线合一、整合入箱”方式,已对“空中蜘蛛网”进行梳理整合。

    三、破解老旧小区长效管理问题。去年,我区出台了财政补助奖励、招投标挂钩、信用记录加分、最低物业费保障等激励措施,在老旧小区导入物业管理,引导业主自主选择专业化的物业服务。

    四、强化环境整治综合巡查执法。目前,执法进小区的执法责任清单已经明确,“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联动机制初步建立,部门责任人员公示也已经落实,将真正实现让老百姓“打正确的执法电话,打能通的执法电话,打能到的执法电话”,推进“法治小区”建设。

    ▲ 改造后的桃源小区

    关于将传统文化纳入幼儿到高中教育的建议

    建议人:杨其章

    杨其章认为,现今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大多比较关注学生分数和考试科目,忽略了其他科目的教育。虽然教材中有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是涵盖的知识并不全面。

    因此,他建议,应将传统文化纳入幼儿到高中教育中。一方面精选学习材料,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把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课程区分开来,设置一些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比如孝道、尊师、诗词、传统书法、绘画等,让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循序渐进学习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应不断加强教师队伍传统文化教育知识培训,更新教学手段,让教师运用新媒体等方式,从贴合学生实际出发,扭转传统文化就是老、旧、难懂的观念。当然,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出台相关制度,鼓励、督促各学校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办理情况:记者从区教育局了解到,对青少年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为强化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恢复传统道德教育、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等方面,区教育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抓好:

    一、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结合“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节日民俗、志愿服务、经典诵读、文体娱乐、爱国卫生和科普宣传等活动。

    二、加强学校内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利用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充分挖掘各门学科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三、积极发挥奉化区非遗项目基础优势,各校与区非遗保护中心制定联合培养计划,目前全区10所中小学已相继开设了舞龙、吹打、宁波走书、剪纸等项目。

    四、结合我区服装产业特色,职教中心、实验小学、江口中心小学、方桥小学等学校提炼新时期红帮精神品质,利用校本教材、科研课题、社会实践等方式,积极探寻校园文化建设新途径,将红帮精髓与校园文化有机契合,达到文化育人的终极目标。

    五、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抓好舆论引导。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介,加大力度宣传我省传统文化,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导向;创作更多适合青少年的读物和视听产品,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加强青少年家长的引导和责任教育。加强学生家长的传统文化知识,营造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氛围,形成教育合力,促使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知识转化成自身行为的一部分。

    ▲ 实验小学开展宁波走书校本课程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