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述梓 前不久,我应邀参加一个亲戚女儿的婚礼。婚礼由男女双方联办,司仪主持,隆重而得体。据了解,婚前男方就准备好了所谓的结婚“三大件”——房子、车子和办酒席的票子。听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在舟山工作时,听到的一个故事。 当年,有个上海青年工人上班乘电车时,看到售票员是一个年龄与他相仿的青年姑娘,于是一见钟情,天天乘这班车上班。后来,经驾驶员介绍,女售票员得知他家“一母六四”(即家里有母亲,月工资六十四元)的情况,又仔细察看了他的外表和行为,提出一个条件:“结婚前得准备好‘一表二机’(即一块手表、一台收音机、一部缝纫机)。”上海青年的家境在当时来说较好,他家马上就办齐了这“三大件“,经驾驶员牵钱塔桥,上海青年与女售票员结为夫妻。 这个故事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双方结婚,女方一般会提出“一表二机”或“一表一机一车(自行车)”等三大件,因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是当时人们喜爱而紧俏的商品,总价约300元,一般家庭都承担得起。但也有不提要求的,与我同时退伍的几个战友结婚时,女方就什么要求都没提。我结婚时,则是主动送了女方一块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是10年后才买的。 结婚“三大件”的内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进入上世纪80年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工业品已普及,于是逐渐退出了“三大件”,手机、电视机和照相机则成了当时最热门的新“三大件”。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群众收入进一步提高,青年结婚讲究要有新房子。新世纪以后,小汽车开始多了起来,结婚时,男方还要买小汽车。结婚仪式也隆重了起来,要举办丰盛的酒席。于是,房子、车子、办酒钱的“三大件”逐渐形成。现在,结婚“三大件”已不需要女方特地提出,男方父母都会早早准备好。我的一个亲戚,儿子还在读书,他已经迫不及待给儿子买好了房子。 结婚“三大件”由上世纪60年代的“一表二机”,逐渐演变成当下的“三子”,我觉得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