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景小芳 徐华良 桃之夭夭,这是区水蜜桃研究所副所长、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妙金的网名,也是她12年来从事“甜蜜事业”的写照。2008年,老家在金华兰溪的陈妙金从浙江大学果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中国水蜜桃之乡”奉化,并把实验室搬到了桃林坡地。从开展研究科技攻关、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到积极开拓市场,为奉化水蜜桃卖力吆喝……12年来,奉化水蜜桃已在她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奉化水蜜桃,对于奉化人而言,是味蕾的享受,也是记忆中的乡愁。然而早年间,奉化水蜜桃只有寥寥数个品种,品尝周期短,运输难度大,走出宁波和浙江困难重重。怎样通过选育、引进、良种繁育及推广,让奉化水蜜桃走得更远更好?这是陈妙金和同事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区水蜜桃研究所的基地里,陈妙金和同事们一起,通过与多个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开展了10个国家、省、市科研专项及产业化项目,3个县级及自选课题项目。通过项目开展,引进国内外水蜜桃新品种28个,筛选出杂交优良单株8个,确定推广良种8个。如研究所推广的桃种“白丽”,补充了奉化水蜜桃晚熟市场,每只优果单价可卖10多元,成为桃农新的“致富树”。 “科技成果不能停留在实验室,只有得到转换和应用才有价值。”正因为这样的信念,走出实验室的陈妙金还是一位优秀的技术推广员。一堂如何给桃树打农药的课,被陈妙金上得充满了感染力:“草甘膦一定要禁用啊,想想看,地上一片黄黄的,土壤板结,桃树抵抗力下降,这怎么种得出鲜美的桃子?”在她看来,对桃农的培训有两个关键词:“当季”和“循环”。所谓当季,就是每年1月至4月农事季节,针对性地为桃农开设病虫害、土壤施肥、果实管理等课程讲座;所谓循环,就是相同的内容不断讲、重复讲,相信总会把知识真正灌输进桃农脑海里。 “她一点架子没有,随时可以向她请教。”一位70多岁的桃农这样点赞陈妙金。通过技术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料、发表文章等手段,陈妙金始终走在积极推广水蜜桃新品种、新技术的路上,她每年培训桃农500余人(次),下乡指导农户百余次。12年来,她累计推广水蜜桃新品种2万余亩,推广水蜜桃标准化栽培技术6万余亩,推广水蜜桃专用袋9亿只、专用肥9600吨。 “如今,我们通过制定分类分级标准,指导农户对水蜜桃进行分级销售。我们正在努力延长桃树的全产业链,提升水蜜桃产业的产值。我们也期待着能在未来三年内,将奉化水蜜桃的年产值提升至10亿元,让水蜜桃这一‘甜蜜的事业’更加甜蜜。”对着满山桃林,陈妙金目光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