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23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矛盾不出村 纠纷公开解

朱应村连续21年无上访

    本报讯(记者 毛超峥 通讯员 应国民)车辆驶入江口街道朱应村,开阔的进村道路两旁是金黄色的麦田。很难想象,3年前,这还只是一条连路灯都没有的狭窄水泥路,甚至发生过多起车祸。

    2017年,为配合东江整治工程,朱应村进村道路需要全面拓宽提升,涉及沿路70余间房屋。虽然工程实施前村两委会向村民通报了工程情况,但仍有一部分人不理解不支持,更有甚者干脆阻挠开工。村民朱某某的老伴就是其中一个。得知老伴的行为后,朱某某气得直跳脚:“道路改造前,阿东书记就召集党员开会,告知修路目的和日后变化。困扰是暂时的,我老伴作为党员家属绝不能拖村里后腿。”朱某某嘴里的“阿东书记”就是朱应村党支部书记朱东召。

    为了解开村民的思想“疙瘩”,朱东召和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道路改造完成后,不仅更加宽敞平坦,而且通了公交车,原先对修路有意见的村民渐渐转变态度。

    自1999年以来,村内所有工程建设实行公开招标,集体收入支配透明化。2011年,王信友被选为朱应村村主任。上任第一天,朱东召要求王信友带领村两委会对他经手的账目进行审计,并将结果公示。“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己把作风摆正,才能带领好村干部、发动好村民。”朱东召说。如今,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由21年前的5000元增加到50万元,村民的腰包鼓了,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

    2013年,村里建成60套大龄青年安置房。分房前,村两委会定下规矩:申请人必须交齐房款后再收房,绝不允许赊欠。部分村民试图找人“开后门”,但还未开口就碰了一鼻子灰。“当时我跟亲戚说,房款不够可以问我借,但赊欠绝对不行。”村干部朱其达说。

    除了工作作风“硬气”,村两委会成员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2015年,该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当时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的朱东召和其他村干部一起打扫街巷,检查卫生死角。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是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守好村口进出卡点,把好本村疫情防控第一关。

    21年来,朱应村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这和村两委会不偏不倚、透明公开的工作原则密不可分。“村里不是没矛盾,而是我们及时解决,一碗水端平,不让矛盾激化。”朱东召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