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30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区培智学校:

用爱心守护“折翼天使”

    记者 毛淦颉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有手有脚,却未能拥有很好的协调能力;他们天真善良,却被人们投以异样的目光;他们渴望被人关注,却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的智力水平低于同龄儿童,心理发育迟滞,有的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是跌落在凡尘中的“折翼天使”。幸好,随着特殊教育的兴起和普及,有一群人愿意伸出双手,努力用爱心为这些孩子描绘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他们的世界充满光亮。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让我们走进奉化区培智学校,走近这群“折翼天使”,倾听他们的故事。

    家政课

    生活语文课

    个训课

    积极探索特殊教育新模式

    奉化区培智学校是目前我区唯一公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2010年9月。学校秉承“用爱教,用心育,让每一个生命和谐成长”的办学理念,努力培育自立、自强、自信的社会人。目前,学校共有6个班级65名学生,其中包括8名送教上门学生和5名“卫星班”的学生。除此之外,学校还指导48名在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让特殊学生享受到教育的阳光雨露。

    去年11月,培智学校新校舍投入使用,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融入高中部和学前部,实现了特殊少年儿童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免费教育。崭新漂亮的教学大楼和完善的各项硬件设施改善了特殊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条件,为他们创造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除了日常教学班级,学校针对性地配置了个训教室、康复教室、家政教室、手工坊、实训基地等,每个教室辅以功能各异的道具,可以更好地帮助不同的特殊少年儿童成长。

    学校教育以生活化为核心,以个性化和适应性为原则,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为了推进“个性化教育”,学校针对不同孩子的情况编写了校本教材。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等日常教学课程,还加入个训教育,如肢体康复、语言表达、情绪安抚等,通过一对一的形式,让孩子们得到更加有效的训练。

    学校还十分注重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让孩子逐步从学校、家庭走向社会。至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老师们每月会带学生开展坐公交、过马路、去社区参观、去超市购物等活动,开展“我有一双灵巧的手”“我有一双勤劳的手”、阳光体育活动、安全过马路、快乐学购物等主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外界的了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由于部分孩子患有重度残疾,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2011年,“小桔灯”爱心送教团队应运而生,由学校所有的教师组成,让每一位特殊儿童能够得到关爱。区培智学校校长仇鑫琼告诉记者,“小桔灯”寓意着微弱的光亮也能带来温暖,这正是爱心送教团队所有成员的期望。每周六,无论风吹雨打、严寒酷暑,队员们坚持义务送教上门,用最大的爱心和责任心呵护每一位学生,坚持为他们送去最好的教育服务,让每一颗星星都闪闪发光。

    光“输血”还不够,要让特殊儿童真正融入社会,还得“造血”。2018年,学校充分利用工疗车间这一优势,由区残联牵线搭桥,与宁波市宇达光电有限公司、宁波市富发工艺品有限公司、宁波市开兹服饰有限公司、宁波世纪永生照明器材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签订了三方协议,首次在企业建立培智学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实训机会,帮助其走向社会。校企共同培养特殊少年儿童参与生产、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即将毕业的特殊学生尽早适应工疗车间的生活、工作流程,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让他们看到了自我生存的曙光。“有一些情况较好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工疗车间,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工资,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去看望时,他还会很开心地和我们打招呼。”仇鑫琼感慨地说道。

    用心浇灌每一朵迟开的花朵

    都说做特殊教育的老师需要极强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确,区培智学校的21位教师个个如此,教导主任莫莹素就是其中的一位。莫莹素自学校建校后就在此任教,可以说是学校的“元老”了,已陪伴学校和“折翼天使”们走过了10个年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她曾被评为宁波特殊教育最美教师、奉城最美教师等。

    说起和特殊教育结缘的经历,莫莹素打开了话匣子:“2004年,我在电视上看到残奥会的场景,有不少残疾运动员身残志坚,靠自身努力获得成功,我心里很有感触。刚好身边也有朋友肢体残疾,从小练射击进入了省队,就觉得他们都好勇敢,想着以后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刚好,高中毕业选择专业时,“特殊教育”四字映入了她的眼帘,出于儿时梦想的驱使,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专业。

    但深入了解后,她发现特殊教育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简单,比起身体残疾,这个人群更多的是患有智力障碍。而通过大学里的学习和实习期间的接触后,反而让她感受到这个职业的伟大,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当一名特殊教育教师的想法。她告诉记者,或许有很多人对特殊儿童投以异样的眼光,但当你深入接触后会发现,这群孩子的世界十分纯粹,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他们就会很高兴。而和他们的相处,也会让她更加珍惜当下。

    莫莹素目前承担个训教育、阅读课和生活适应课。“其实很多情绪障碍是由沟通不畅引起的,因此建立表达和接收的纽带很重要。”她做的个训教育以辅助沟通为主,通过相应的符号辅具介入,帮助口齿不清、不愿或不会表达的孩子学会表达。今年10岁的南南(化名)是莫莹素的学生,患有一定程度的自闭症。起初,他只要看到东西,就抓起来往嘴里塞,甚至会去垃圾桶里翻东西吃,也不让任何人接近他。但经过3年的训练后,他慢慢学会了表达,上课认真听讲,还会主动拉老师的手,和老师打招呼,变得很有礼貌。“家长一开始很抵触带孩子来我们学校,但看到孩子的变化后逐渐认可我们,并配合我们开展教学。”莫莹素欣慰地表示。

    “一遍不会就教十遍,十遍不会就教一百遍,我愿意拉着他们一步步地向前走。”莫莹素告诉记者,一开始身边的亲人对她选择这个专业不太理解,但她工作后,大家通过她重新认识了这个行业,甚至还让即将上大学的妹妹也考虑“特殊教育”呢。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记者来到区培智学校时,不少班级正在上课。看到记者后,有些小朋友很热情地打招呼,笑着叫“姐姐”或“阿姨”好。记者看到,学校采取“小班化”教学的模式,每班8到10名学生。同时,每个班级配备两位教师,教师办公桌就设在教室后方,时刻陪伴孩子们的成长。除了必要的教学用具,每个教室还设置了卫生角和展示栏,用以展示学生的作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期间,高中部的课堂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见一位身材高大的男生听得格外认真,并不时举手和老师互动。“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虽患有口吃,但他在老师的引导下流利地背诵着课文,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赞赏。

    他叫新新(化名),今年19岁,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在培智学校就读。他告诉记者,自己最喜欢上体育课,最喜欢的运动是羽毛球,毕业后要去做产品的公司上班……虽然紧张时会有点口吃,但他完全能够正常地和记者交流,而且性格非常好。

    新新的班主任老师张秋阳告诉记者,新新来学校的时候还很小,当时完全不受控制,直接脱了衣服在地上打滚,午休时间也会打开广播,把音乐声音放得很大,影响其他同学休息……“我首先和他建立联系,让他对我熟悉起来,使我能够慢慢地了解他。再通过不停地教育,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式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新新和来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好学,不懂就问,一定要把作业做完才休息,还是班里的班长,帮助老师管理其他同学。同时,新新德智体美同步发展,在文艺汇演上表演非洲鼓,在特奥会上参加跑步比赛等,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令人惊讶的是,新新还学会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学校家政课学了做荷包蛋,就赶紧回家做给弟弟吃。老师给他准备的零食,也总要留一份给弟弟。每逢节假日,他会给老师们发祝福,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培育。看到同学家长来接他们,还会礼貌地和他们打招呼,上前和他们握手。

    张秋阳告诉记者,自己班里共9名学生,其中有3名是自闭症患者,叫他们也没反应。由于每位学生的情况不同,张秋阳在备课时需要花不少心思,不但要分层教育,还要针对性地准备好几套教具和学具。但她表示:“孩子们很可爱,就像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我也尽自己所能让他们多学一点,希望他们能够拥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将来顺利地融入社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