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邬云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大脑中约80%的知识是通过眼睛获得的。人的视觉器官和视神经从胚胎时期就开始与大脑同步发育,但在出生后视觉还有待发育完善。刚出生的婴儿眼睛只有光感,以后逐渐发育能够辨别颜色、远近,1周岁时视力达到0.2至0.3,到6周岁基本接近正常成人视力水平。所以,0至6岁是孩子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婴幼儿期容易出现视力问题,但由于婴幼儿不会正确表达,需要父母通过平时的细心观察和定期检查,及早发现、矫正。希望父母用心呵护,给孩子一双明亮的眼睛。 婴幼儿常见的视力问题 视力发育受到遗传、环境、营养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婴幼儿常见视力问题有弱视、斜视、屈光不正(远视、近视、散光)等,少部分患有先天性角膜病、青光眼、白内障、眼底疾患等致盲性眼病。孩子出生后6个月应做一次眼部检查,之后建议每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父母日常生活中要多细心观察,发现孩子可能有视力问题时,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做专项检查。通过检查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治疗,为孩子争取宝贵治疗时机。 婴幼儿视力问题早期迹象 宝宝对光照无反应,面部不转向明亮处; 不玩手,不会把手里的东西放到嘴里; 对熟悉的面孔不感兴趣; 对周围事物表情淡漠,亲人不说话时或玩具不发出声音,则不引起宝宝兴奋; 对周围的人突然的动作没有反应; 视力极低下的婴儿,还常有用小手挤压眼睛的习惯,医学上称之为“指眼现象”; 会走路的幼儿动作笨拙,经常跌跌撞撞,躲不开眼前的障碍物; 看上去“眼神不对劲”,如眼球不稳定,有节律地摇晃,或无目的地转动,像是在搜寻什么目标,或者瞪眼凝视却视而不见,经常撞上障碍物; 不用手指自己想要的东西; 斜视,仅用一只眼注视目标,看电视时歪头眯眼,看小画书时距离过近等。 如果孩子双眼都视力低下,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但如果仅是一只眼视力低下,有时很难被发现,只有通过视力检查才能发现问题。 保护婴幼儿视力健康的好习惯 适当的光刺激。刚出生的宝宝,眼睛发育需要适当的光刺激,因此,新生儿的生活环境需要有白天和黑夜,白天最好打开窗帘透入自然光,晚上不宜整夜开着灯光。 避免强光和蓝光。婴幼儿的水晶体是完全透明的,蓝光和强光穿透水晶体到达视网膜的比例较高,最易伤害视网膜。要避免婴幼儿的眼睛直接对着灯光,婴幼儿照相时应避免使用闪光灯,带宝宝外出时带着遮阳伞或给宝宝戴上小帽子,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应尽量避免出门。 保证均衡的营养。在均衡营养的基础上,多食用含有叶黄素的深绿色蔬菜和丰富维生素A的蛋黄、鱼类、动物肝脏等食物,有助于视力发育。有近视遗传倾向的准父母更需从孕前开始重视营养摄入。 适当的游戏。婴幼儿视觉有4个发育期,6个月前的“黑白期”、6个月至12个月的“色彩期”、1岁至3岁“立体期”、3岁至6岁的“空间期”。针对这4个时期,家长可以陪孩子做一些有利于视觉训练的游戏。 减少屏幕暴露。不要让婴幼儿眼睛长时间对着电视、电脑或手机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