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谱双拥曲 共叙鱼水情

——我区双拥共建工作综述

    记者 李露 实习生 傅红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顾峥嵘革命岁月,奉化进步青年卓恺泽、卓兰芳、裘古怀等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追寻党的脚步,用生命谱写了红色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在奉化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地方拥军优属、军队拥政爱民的感人故事。2019年3月的一个晚上,年仅20岁的奉化姑娘崔译文在凶徒向同学行凶的紧急关头,为保护同学,用柔弱的身躯挡下8刀身负重伤。崔译文舍己为人的义举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留下了“挡刀女孩”的侠名。危急关头,人性容不得假设,这是“挡刀女孩”的勇敢,更是军人父亲对其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

    军爱民,民拥军,奉化大地双拥氛围浓郁,军民鱼水一家亲不断演绎着新的动人故事,也不断充实着军民融合“奉化样板”的时代内涵。

    军民融合鱼水情

    军民融合鱼水情,齐心共筑和谐梦。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和驻奉部队始终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政治性、全局性、战略性任务,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双拥新格局。

    为提升对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的个性化、精准化、专业化服务水平,我区按照“全覆盖”和“五有”要求,积极推进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设,建成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1个、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12个、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391个,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910名,落实场地2.8万平方米。同时,大力推进“新时代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创建,将12个镇(街道)、24个村(社区)服务站纳入创建范围。

    区商务局等部门与驻奉部队多次开展“奉化传统小吃进军营”等文化交流活动。奉化阿国生煎、奉化周记牛肉面、魅源坊浆板汤果等商家组成的民间米食小吃暖心团自带食材和器具,在部队食堂现场制作和烹饪,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最可爱的人”奉上各式各样的奉化老味道。

    近年来,我区通过开展“走边防、进军营”,慰问在外服役的奉化籍子弟兵等活动,进一步营造双拥浓厚氛围,有效推进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现代化建设,充分呈现军政军民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美好景象。

    在如今的奉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和双拥教育已覆盖机关、学校、单位、部队、家庭等宣传教育体系,“最美退役军人”等系列先进典型,正对精神文明形成新的正向激励和引导。

    此外,我区还通过构建党建引领、政府服务管理、社会多元化参与三大平台,将军人全生命周期分为入伍、服役、退役、就业、优待五个阶段,运用群众工作方法和现代数字应用技术,统筹推动部门以及部门间体制机制创新,通过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打造线下线上融合的退役军人服务专区,串联多个“一件事”联办事项和“服务包”,实现“最多跑一次”,提升应征入伍管理、拥军优属服务、退役办事服务、就业创业帮扶、优待抚恤办理五大能力。

    拥军优属落实处

    军队有地位,国家有力量,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绝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这是党的领袖、军队统帅在新时代向全社会发出的号召。

    近几年来,我区积极落实走访慰问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访慰问活动。特别是在八一建军节前夕和元旦春节期间,区四套班子领导带队走访慰问驻奉部队和部分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同时派专人走访慰问驻上海的“奉化艇”。据悉,2015年至2019年,奉化累计发放相关抚恤补助、医疗补助、义务兵家庭优待金等15222万元,惠及2.7万余人次。

    拥军优属重在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关键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2015年,奉化市政府获悉92713部队和92140部队在奉化的家属楼成为危房,需加固维修,马上落实54万元专项资金,协助部队做好所有住户搬迁和安置工作;2016年,奉化市政府出资102万元,维修预备役训练基地营房;之后,针对石沿国防公路年久失修的问题,奉化市政府又出资1740余万元对其进行修理。此外,奉化市政府还专门安排了40万元资金帮助92713部队改造国防教育基地以及建设军营图书阅览室……

    “转业不转色,转岗不变味,甘做螺丝钉。”2019年9月19日,在奉化区退役士兵返乡欢迎仪式上,退役士兵李元浩代表2019年度全体退役士兵作了发言。欢迎仪式后,我区组织了12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的退役士兵专场招聘会。据了解,自去年年初成立以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区人力社保局开展多样式活动、搭建多层次平台、畅通多种类渠道,大力培育、引导、扶持和提升退役士兵就业创业能力,帮助退役士兵走好工作转轨、事业转型、人生转段的关键一步。

    2016年,我区成立了宁波首家老兵法律援助工作站,至今已为150余名退役士兵提供了法律和政策咨询解答、受理法律援助案件、调解矛盾纠纷、代拟法律文书等方面服务。针对部分退役士兵专业技能缺乏、就业困难的实际问题,通过探索政企合作模式,在宁波秉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建立了退役军人就业扶持示范基地。从2015年起,以“爱在优抚微心愿”活动为载体,不断健全完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优抚服务的长效机制。五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分批征集的447个退役士兵微心愿已全部被领取办理。

    而这样拥军优属的事,在奉化还有很多很多……

    六块光荣匾三代报国情

    战“疫”一线的民兵

    拥政爱民显担当

    人民热爱子弟兵,子弟兵同样爱人民。坚不可摧的血肉情缘,源远流长的鱼水情谊,驱动着奉化在双拥征途上扬帆,凝聚起新一轮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磅礴力量。

    在莼湖街道下陈村村民陈安永家门楣上,一眼就能看到高高悬挂的6块光荣牌匾,虽然其中几块已因岁月久远,油漆脱落、字迹斑驳,但户主陈安永自豪地说,这是他们家最宝贵的财富。这些牌匾诉说着这个大家庭3代7名热血男儿参军报国的历史。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保家卫国,原奉化县下陈乡老陈家将3个儿子中的2个——光武、光龙送到部队。兄弟二人分别被分到原二十军五八师一七二团和原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下属独立高炮营,集训后即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战场上,兄弟俩都很英勇,陈光龙还与战友合力击落敌机1架,荣立三等战功1次,获得“和平万岁”抗美援朝纪念章。原下陈乡政府专门上门为陈家悬挂两块“国家柱石”光荣牌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陈家的孙辈陈安建、陈安松、陈安江、陈安永先后达到服兵役年龄,兄弟四人不约而同地选择报名从军,让家门口的光荣牌匾又多了4块。后来,四兄弟陆续退役返乡,陈安建将家安在了温州泰顺,搬家时带走了属于自己的光荣牌。

    2014年9月,从小听着祖父辈战斗故事长大的陈润泽(陈光龙之孙),秉承祖辈父辈精忠报国的良好家风,积极应征,成为一名光荣的空军战士。入伍后,他来到青藏高原,练技能、学专业,很快成为同批兵中的佼佼者。2016年9月,两年服役期满,陈润泽怀着对部队的依依不舍,踏上返乡的旅程。

    如今,悬挂着6块光荣牌匾的陈安永家,成为全村的风景和骄傲。而像陈安永家7名热血男儿一样,多年来,驻奉部队官兵也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情系第二故乡,以支持地方建设为己任,主动投身抢险救灾、治安维稳、平安巡防、文明创建等重大活动,积极参与植树、学雷锋、社会公益事业。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凶猛来袭,奉化广大专武干部和民兵牢记党和人民重托,下沉社区值班值守、运输消毒、物资代购……战“疫”的每一个阵地,都有他们坚毅的身影。此外,他们还积极参与共建“我们的家园”活动,为创建文明城市添砖加瓦。

    “从一线到后方,从地方到军队,从城市到农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处处渗透着双拥力量。”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说,实践再次证明,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关系,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子弟兵品尝奉化传统小吃

    唱响双拥赞歌

    奉化,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具有优秀革命传统的光荣城市。新时代的奉化军民从未忘记军爱民、民拥军的初心,正以更大的格局谱写动人的双拥赞歌。

    “双拥”是“地方拥军优属,军队拥政爱民”的简称,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为主旨,组织发动全国军民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团结奋斗的一项社会活动。

    笔者认为,把双拥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时常研究分析双拥工作形势,安排部署工作任务,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离不开发展军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大好局面。政府部门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拥军优属工作顺利进行,才能使双拥工作走向经常化、规范化轨道。

    当然,搞好双拥工作,宣传教育也是重要手段。通过广泛深入的拥军优属教育,提高全民思想认知,营造浓厚的双拥氛围,才能增强双拥工作的执行力度和维护军地利益的自觉性。

    拥军是爱国的实际体现,人民拥戴人民军队,国家才会团结一致,才会繁荣安定;同样,军队拥政爱民,积极服务地方,互助融合,才能共建双拥之城。

    “挡刀女孩”崔译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