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冰露 手机上安装的应用软件,在你不知情的时候会随意访问手机里的照片;手机上网购了一个儿童电话手表,不久会收到来自儿童培训机构的骚扰电话……这样的情况你是否遇到过,是否觉得十分可怕? 近日,有市民告诉笔者,自己的手机增加了应用隐私记录功能后,就会频繁自启动,甚至有应用软件十几分钟内访问手机照片、文件超2万次,还有很多常用的社交、办公、娱乐软件也存在后台高频读取手机信息的行为。 其实APP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现象早已存在,美其名曰“大数据时代下的精准服务”。但如此得寸进尺的访问照片和文件等行为,令人不寒而栗。监管部门也曾多次采取整治行动,包括公布存在类似违规现象的应用软件及企业“黑名单”,采取约谈及行政处罚等手段。但从根本上说,乱象并未得到根治,消费者隐私被严重侵犯的事件仍不时上演。个人信息安全,是保障我们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基础。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建立全覆盖、无死角的监管大环境,已刻不容缓。 笔者以为,要整治这些手机应用软件的侵权乱象,首先应将监管前置。监管部门在应用软件上架前应增加用户隐私保护相关许可,严格从源头把关,真正管到实处,加大惩处力度,提升威慑力,筑牢网络信息安全底线。其次,对侵权违法的应用软件要敢于采用法律手段。《民法典》在总则和人格权编第六章规定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网络安全法》更是强化了个人信息保护,用法律约束应用软件的侵权行为。故而,用户在受到隐私侵犯时,要敢于站出来,敢于起诉这些应用软件,让他们无存身之处。同时,司法、工信、消保委等部门应主动承担相应职责,以更强力有效的举措,将监管和为消费者维权纳入常态化工作,保护消费者隐私,实现网络信息更加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