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犇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经常接到一些“95”开头的骚扰电话,令人不堪其扰。相信有类似遭遇的人不在少数。近年来,虽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先后整治过此类问题,但消停一段时间后,总会死灰复燃。 电信骚扰层出不穷,不仅打扰了用户生活,还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遭遇电信诈骗等风险。有媒体报道,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37.2%的网民平均2到4天就会接到1个骚扰电话,8.5%的网民甚至每天会接到5个以上骚扰电话。可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及电信运营商存在监管漏洞,借助智能手段、披着“合法”外衣的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平台仍然活动频繁。 查阅相关资料,电信骚扰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这条灰色产业链有着巨大利益。同时,随着技术层面查处难度不断提升,一定程度造成整治陷入被动局面。此外,一些监管法规也有待提升精准度和震慑力。 工信部近日就《通信短信息和语音呼叫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或者用户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或拨打商业性电话”。其实类似规定并非首次出现,但一些用户还是会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接到骚扰电话、收到垃圾短信。因此,治理电信骚扰依旧任重道远。 笔者以为,要想监管举措和法律约束真正起效,就必须向电信骚扰的提供方、服务方和受益方精准发力,比如电话内容是本地的,就由相关职能部门及时介入处理;是房产的,就反馈给住建部门;是培训的,就反馈给教育部门。同时,对服务提供方必须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管惩处,促使其规范相关平台准入机制和资源使用监管,不给不法行为提供生存“土壤”。此外,还可综合利用法律、技术等手段提高监管实效,加大惩处力度,比如联合征信、税务、银行等部门合力对违法违规企业予以限制或惩戒,提高违法成本,让更多精准之策发挥更强治理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