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宁善 上海,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2008年2月16日,是我们全家难忘的日子。那天是农历正月初十,下午4时20分,我们一家三口乘上了开往上海的大客车。就在前一天上午,研究生毕业的女儿接到电话,被上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公司录取,下周一上班。女儿回家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当天,我们夫妻俩送女儿去上海。汽车驶出奉化开往上海,车外暮色越来越浓,我的思绪也在不断翻动…… 1991年7月,女儿9岁,刚读完小学二年级,暑假来我单位。当时我还没调到学校,在单位当文书,办公楼的围墙外有山有树,风光旖旎。我教女儿写了很多小诗,女儿最喜欢一首诗,题目是《围墙外的树》:“我在大地生长,迎着金色朝阳;不管风吹雨打,不管春夏秋冬;我白白的心中,依然有绿色的理想!”女儿把这首诗写进了暑假作业,受到老师表扬。 1998年6月,女儿16岁,锦屏中学毕业考进奉化一中,同班考上的有10个同学。一同学提出到酒店庆祝一下。我当时已在学校教书,不同意女儿参加,女儿还不太高兴,我就耐心做女儿工作:“考进一中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一中还要读三年,毕业后考大学,大学毕业可以考研究生,还有很多路要走……听爸的话,好好读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女儿总算点了点头。 2001年7月,女儿19岁,高考成绩575分,厦门大学差了1分,被第二志愿浙江财经学院(现浙江财经大学)录取。女儿读书用功,成绩不错,拿了奖学金,当了班干部,入了党,并以多出31分的成绩考上了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 2005年9月,女儿23岁,我挑着行李,在宁波火车南站上车,陪女儿去上海。第二天中午,在车站分别时,我说了一句话:“好好读书,争取在上海安家落户!”女儿笑着说:“放心吧!老爸!”父女俩都笑了。我31岁结婚,这时已经54岁了。由于家庭经济不怎么宽裕,加上工作辛苦,显得很苍老。看着女儿能考到上海读研,心中欣慰无以言表,上车后泪水夺眶而出。 女儿常说,读研孤独寂寞,最难的是研究课题写论文。女儿把第一篇论文初稿快递寄给我看,很不像样,不说缺乏论证过程,好多地方语言文字还没过关。我经过修改,确定框架寄给女儿,多次和她电话沟通,叫她充实材料,理清论证过程,最终一炮打响。2006年9月,女儿的论文《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新探》在全国货币金融核心期刊《金融理论与实践》杂志发表,还拿了260元稿费,并获得年度优秀论文奖。随后,在我的辅导下,女儿的长篇论文《中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比较分析》于2006年12月,在上海复旦大学主办的国家经济类核心期刊《世界经济文汇》双月刊发表,并因此参加了世界经济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 此后,女儿更加努力,担任了校研究生会秘书长,获得了三八红旗手。2008年1月,获得上海市优秀研究毕业生荣誉,而且是第一名,并在上海落户,更为可喜的是女儿被德勤公司录用。 “爸爸,想什么呢?上海到了,准备下车!”女儿的声音唤回了我的思绪,我抬眼一看,只见车外灯火辉煌、人流如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