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国松 旧时沪杭甬一带有句民谚,叫做“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 溪口博物馆已退休的周馆长,是宁波文博系统陈列布展的行家里手。日前,区文联主席王亦建与他商量,设想在奉化芋艿头主产地萧王庙牌亭村,创建一个相关展览馆。当周馆长把这一消息转告给我后,我一阵欣喜:为奉化田野上的这款名特土产,拍去尘土,建馆安家,土里土气升华为风风雅雅,美事一桩啊!欣喜之余,阿拉奉化芋艿头的历史渊源、美食故事,乃至当代创新历程,都涌上我的心头。 根据可考史料,至迟在宋代,奉化大地已经种植芋艿,然而它与当下作为一方特产的奉化芋艿头,却没有渊源。到了明代,日本大芋艿种从海路传进中国东南沿海。不久,由福建、台州前来奉化开发的“棚民”传入境内,历经剡江两岸乡亲不断改良,才成地方特产。 正宗的奉化红顶芋艿头,个大形圆、肉粉无筋,香、粉、糯、滑四绝。它可烘蒸、生烤、热炒、白切、做糊、烧汤。若烘蒸,其香扑鼻,粉似魁栗;若煮汤烧羹,又滑似银耳,糯如汤团。加上鸡汁、肉汤,味道格外鲜美。食用多采用清水咸烤,也有芋艿炖排骨、芋艿烧鸭子等。大众讲究美食的当下,奉化的厨师用尽心思、变着法子“塑造”出了一款款芋艿头美食,而最让我倾心的莫过于“骨酱芋艿盅”。 骨酱芋艿盅的主料为芋艿头、家猪腚骨、猪油渣,调料则是特制酱料。烹调方法是把芋艿蒸熟,然后剁成泥,腚骨熬成汤,锅放油,加芋泥,倒入腚骨汤搅拌均匀,放入调料,用水淀粉勾芡,洒上猪油渣即可。其实,它不外是传承了奉化民间“做糊”的传统烹制手法,风味上乘,深得中外游客称道。 1996年,奉化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芋艿头之乡”称号。我想,一家百年老店也好,一种地方风物也罢,传承只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而创新更决定了它们的未来。奉化有关方面对传统芋艿头的培育创新,起步早、有远见。 为保持奉化芋艿头的优异品性,1999年由当时的奉化农业局牵头,萧王庙镇与浙江大学携手,对芋艿头开展保品质、脱病毒、复壮实的“克隆”科研攻关。这年开春,浙江大学的专家来到萧王庙牌亭村王明亮和前葛村葛华宝家中,把这两位“种芋”高手精心储藏的16只高品质芋艿头带到实验室,对其细胞开始组织培养。“克隆”芋艿头成功后,根系发达、茎干粗壮、生长旺盛,芋头圆润如球状;肉色白净,口感细腻,而且特别香,把传统的奉化芋艿头提升一个档次,并获得原产地标志证书。 2016年12月的一天,我意外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我找了您两年!当年你在《浙江日报》文章中写到浙江大学与奉化合作克隆奉化芋艿头,现在技术完全成熟了。我想与你见上一面,让你尝尝我种的克隆奉化芋艿头。” 原来,致电我的陌生人叫胡维国,他是奉化芋艿头协会理事,侍弄芋艿头的一位能人。 2002年,奉化农业局接到《浙江日报》专栏约稿,请求介绍浙江名特优农产品奉化芋艿头的历史与现状。当时,该局约我前往芋艿头主产区实地采写。近些年,奉化芋艿头克隆技术日趋成熟。胡维国又想到此事,几经辗转终于获得我的联系电话。 次日一大早,热心的胡维国开着电动三轮车,专程从尚田西岙村赶到城区与我见面。种芋艿头、写芋艿头的两位有缘人,终于碰在一起。分手时,胡维国送我四只克隆奉化芋艿头,还请我转告记者和作家:“近几年,经常出现外地进货冒充当地出产的芋艿头,向慕名来此的外地游客兜售,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希望你们多作正面宣传,不辜负科研人员和种植户的辛勤付出。” 如今,当代美食家对阿拉奉化芋艿头的总体评价是:用明火烤着吃、用柴炭火煨着吃,则愈品愈香;做羹做汤煮着吃,则滑似银耳,糯如汤圆,细腻而爽口;切成片蒸,再醮以蟹酱,则原汁原味,既香又粉。
|